古堰雄风今犹在 几多游客情不同
来源: 2025-08-29 15:06:12 责编: 余红霞

驶越“全国四好农村路”舒城县舒晓路干汊河段,沿淠史杭工程重要组成部分——杭埠河南岸行进三公里,一幅磅礴的山水长卷豁然展开:浑然天成、巧夺天工的七门堰自大地崛起,羹颉侯刘信的雕像巍然矗立于清流绿荫之间。现代艺术空间与千年古迹交融共生,别具韵味。这里,便是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七门堰调蓄灌溉系统。

2200多年前,羹颉侯刘信兴建七门堰,劈山引水,为后代兴利除害;如今,七门堰拥抱绿水青山,于传承与创新中续写振兴华章。

古堰工程的精神纽带

七门堰引水灌溉工程位于安徽省舒城县境内,始建于西汉初年,由羹颉侯刘信主持修建。该工程依杭埠河地形而建,以“串荡成渠、连塘为蓄”的智慧设计,形成由陂、塘、垱、渠等组成的自流灌溉系统,兼具防洪抗旱功能,至今仍灌溉着沿岸20万亩良田。其取水枢纽运用弯道环流原理实现水沙分流,水利设施沿等高线布局,成为江淮丘岗地区湿地调蓄体系的杰出代表。

七门堰所承载的中国精神,集中体现为“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东方智慧。其设计理念深刻反映了古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利用自然的哲学思想。两千多年来,七门堰不仅滋养着龙舒大地,更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身份,将团结互助、自力更生的民族精神代代传承、不断升华。

绿色山水的共富图景

顺流而下,七门堰两岸绿意盎然、生机勃勃。古老的灌溉系统在乡村振兴中焕发全新活力——5万亩水稻、4万亩高产粮油基地、3万亩有机蔬菜、2万亩的优质水果,1万亩水产养殖不仅保障了粮食安全与经济作物增长,更推动农业走向绿色化、产业化。年产值10亿元的南聚工业园区,为当地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七门堰村的农副产品畅销全国,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富民之路。

七门堰村书记赵厚年表示:“七门堰不仅加速了脱贫进程,更在乡村振兴中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时代理念。”

文旅融合的典范样本

“我们的民宿有个响亮而温馨的名字——‘七门堰人家’。”“七门堰人家”民宿创办人张琴边骄傲地说,“我们将过去村民居住的普通砖瓦房,在保留其原有特色的基础上,改造为现代化的时尚民宿,现在客源不愁,旅游旺季还总是一房难求。”

围绕七门堰古遗址,周边建设了七门堰廊桥、九龙寨生态园、胡底烈士纪念馆等重要文旅设施,实现了水利遗产与红色文化、生态旅游的深度融合。七门堰廊桥,建筑风格古色古香,周边风景如画,现已成为网红打卡地;九龙寨生态儿童乐园依托自然景观,设置多处亲子互动与科普教育项目,年接待游客超过6万人次;胡底烈士纪念馆作为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系统展示烈士生平事迹与崇高精神,年参观人数逾2万人,有效带动了周边乡村餐饮、住宿和文创产业发展。也逐渐形成“农民变成旅游服务者、古堰变旅游网红地、山货变旅游产品”的乡村振兴实践。

一位前来游览的旅客情不自禁地感叹:“站在七门堰畔,仿佛能听见两千年前的水声潺潺,又可见今日乡村振兴的勃勃生机——历史与现实在这里交汇,真是了不起的奇迹!”

古堰焕新韵,文旅促共富,一幅业旺、村美、民富、人和的振兴画卷正徐徐展开。(佘海燕)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