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阜阳市颍州区西湖镇积极探索,创新形式,摒弃了传统会议室里的正襟危坐,将议事场、调解桌、宣讲台、电影院搬到了村头巷尾、田间地头,一处处以“小板凳”为载体形成的开放、融洽的议事场景,正成为深化“四事四权”工作法、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板凳会”化身“调解室”,矛盾化解在基层。在汤庄村,“板凳会”成了化解邻里纠纷、家庭矛盾的利器。干部和村民代表与当事人同坐一条板凳,面对面倾听,实打实沟通。没有高高在上的说教,只有推心置腹的交流;没有繁琐复杂的程序,只有就事论事的协商。这种平等、亲切的氛围,更容易让当事人放下芥蒂,敞开心扉。许多积压的小矛盾、小摩擦在“拉家常”中得到化解,实现了“小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有效维护了乡村的和谐稳定。
“议事厅”变身“政策讲堂”,理论飞入百姓家。在大许村、白行社区,“议事厅”不仅是讨论村务的场所,更成为理论政策宣讲的新阵地。镇村干部、理论宣讲员用百姓听得懂的乡音土语,讲解国家的大政方针、惠农政策、法律法规。围绕村民关心的产业发展、环境整治、社会保障等话题,现场解答疑问,收集意见建议。这种互动式的宣讲,变“被动听”为“主动问”,变“泛泛讲”为“精准导”,让党的创新理论和惠民政策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凝聚了发展共识,激发了内生动力。
“露天电影”搭建“文化桥”,文明新风润心田。景区居委会巧妙利用露天电影这一传统又深受群众喜爱的形式,在放映前加播普法宣传片、道德模范事迹、安全生产知识等短视频,将精神文明建设融入休闲娱乐之中。一块银幕,不仅吸引了男女老少,丰富了业余文化生活,更在潜移默化中传播了正能量,涵养了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为基层治理注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从化解矛盾的“前哨”,到政策宣讲的“课堂”,再到文化滋养的“驿站”,“小板凳”承载的是民生,汇聚的是民意,凝聚的是民心。西湖镇通过“小板凳”这座连心桥,撬动了基层治理的“大格局”,探索出一条具有乡土特色、富有实效的基层治理新路径。(贾曼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