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恒中心:“饺动面趣 小小传承”
来源: 2025-08-30 20:55:28 责编: 陈亮

近期,一场以“非遗文化浸润童心”为主题的手工水饺体验活动在合肥经开区海恒中心第六届微公益创投项目-“小当家,我做煮”儿童周末厨房火热开展。30余名儿童在社工、志愿者及家长的陪伴下,通过“听故事、揉面团、包饺子、品文化”的全流程参与,零距离感受传统饮食技艺的魅力,用稚嫩的双手为非遗传承注入鲜活力量。


文化课堂:从“娇耳”到“非遗”,解锁水饺里的千年密码


“同学们知道吗?我们现在吃的水饺,最早是东汉医圣张仲景发明的祛寒娇耳汤!”活动伊始,阳光公益社工以趣味故事为引,将水饺的起源与发展娓娓道来。从北方“团圆饺”的饱满形制到南方“月牙饺”的招财寓意,从春节必吃的“元宝饺”到婚庆喜宴的“鸳鸯饺”,孩子们在生动讲解中恍然大悟:“原来每天吃的水饺,藏着这么多文化学问!”

动手实践:面团变魔术,厨房里的非遗工坊


揉面擀皮:从“歪歪扭扭”到“有模有样”。戴上小围裙、套上袖套,孩子们化身“小小面点师”。在志愿者“一推一拉”的示范下,面团在案板上旋转跳跃,从粗细不均的“小蛇”变成均匀的“小圆饼”。8岁的萌萌举着第一张饺子皮兴奋大喊:“看!我的面皮会转圈圈!”尽管初期作品形态各异,但经过反复练习,孩子们逐渐掌握“中间厚、边缘薄”的诀窍,案板上很快堆起一片“小太阳”。

 创意包制:传统包法与创新造型的碰撞。“先对折,再捏出小波浪!”志愿者手把手教授柳叶饺、元宝饺等经典包法。孩子们则开启“脑洞模式”:有的用果蔬汁调出彩色面团,捏出“熊猫饺”“花朵饺”;有的在饺皮边缘刻出齿轮纹,做成“皇冠饺”;更有孩子将饺子拼成“福”字造型,寓意“福气满满”。现场欢声笑语不断,家长纷纷举起手机记录下这些“非遗限定款”作品。

成果共享:舌尖上的文化传承


当一盘盘热气腾腾的水饺端上餐桌,孩子们迫不及待地夹起自己的“处女作”。“我包的饺子虽然破了,但特别香!”10岁的小宇边吃边说。家长李女士感慨:“平时总说非遗离孩子远,今天看到他们自己动手做,才真正明白'传承'二字的意义——不是刻板模仿,而是让文化在生活里'活'过来。”

未来展望:让非遗成为“童年的味道”


活动负责人表示,本次活动是“儿童周末厨房”系列的第二次实践,后续将推出花馍制作、传统糕点等主题活动。“我们希望通过看得见、摸得着、尝得到的体验,在孩子们心中种下文化传承和劳动的种子。让生活技能和非遗文化不再是书本上的符号,而是童年记忆里温暖的味道。”


从一团面粉到一只水饺,从一次动手到一生铭记。当传统技艺遇上童真创意,非遗文化在掌心温度中焕发新生。这场“小水饺里的大学问”,不仅让孩子们读懂了“舌尖上的非遗”,更让他们成为文化传承的“小当家”。(王一筠 欧静)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