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书记,您可一定要帮帮我们家啊!我哥这情况,再拖下去真不知道会出啥乱子……” 日前,萧县丁里镇胜利社区浮水自然村村民赵金花找到胜利社区党总支书记刘克东,说起哥哥赵迎结的事,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掉。
赵迎结患精神疾病十多年,家境本就拮据,父亲还年迈多病,生活的重担早早压在了这个家庭身上。早在几年前,刘克东了解到赵家的困境后,便一直把他们的事放在心上。他深知低保和监测户政策能为这个困难家庭带去切实的帮助,于是主动上门走访,详细询问赵迎结的病情、家庭收入等情况,耐心讲解政策申请条件和流程。为了让赵家少跑腿,刘克东主动承担起资料收集、申报材料整理的工作,一次次往镇里相关部门跑,积极跟进审批进度。最终,在他的努力下,赵迎结成功纳入低保和监测户,政策帮扶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家庭经济压力。
平日里,刘克东也没少关心赵家的生活,定期就会到浮水自然村走访。有时是带着生活用品上门,和赵迎结的父亲聊聊农活收成,问问赵迎结近期的精神状态;有时看到赵家院子里杂草丛生,便顺手帮忙清理;得知赵迎结需要长期服用药物,他还会特意提醒按时用药,叮嘱有任何困难随时找他。这些细微的关心,让赵家感受到了温暖,也让村民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前几年,赵迎结一直在萧县康宁精神病院接受规范治疗,病情相对稳定。可一个月前,因查出患有其他疾病,康宁精神病院考虑到治疗条件有限,无奈将其送回了家。回到村里的赵迎结,没了专业照护和持续治疗,病情急转直下,他时常在家中乱砸东西,时常对村民喃喃自语,还经常自己傻笑。考虑到赵迎结以前患病期间有暴力行为,现在村里人见到他都绕着道走,傍晚后大家也不敢在村口多逗留。村民们对此忧心忡忡,赵金花更是急得团团转,年迈体衰的父亲既要操持农活,又要时刻盯着哥哥,身心俱疲。
刘克东听说情况后,当天就赶到浮水自然村。看到赵迎结的状态,听着赵金花的哭诉和村民们的顾虑,他当即表态:“这事不能等,得尽快让赵迎结得到专业照护,既解你们家的难,也让乡亲们能安心生活。”
深知当下不能耽误赵迎结的病情,刘克东一边马不停蹄地为他寻找合适的医院——他梳理了周边城市具备精神疾病诊疗和并发症治疗条件的医院名单,逐个联系医院的接诊部门,详细说明赵迎结的病情、病史和家庭情况,反复沟通收治可能性,哪怕遇到医院床位紧张或诊疗范围有限的情况,也不气馁,继续协调下一家,只为给赵迎结争取一个专业治疗的机会;一边考虑到赵家的实际困难,担心等待医院期间病情出现反复,他又立刻联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赵迎结协调家庭签约医生服务。
很快,家庭签约医生便定期上门开展居家就医服务:每次上门,医生都会细致为赵迎结做身体检查,监测他的精神状态和并发症情况,调整用药方案;还会手把手教赵金花和其父亲如何做好日常照护,比如如何安抚赵迎结情绪、如何应对突发状况等。有了医生的定期上门,赵家悬着的心稍稍放下,赵迎结的情绪也逐渐平稳了一些,不再像之前那样频繁躁动。
期间,刘克东依旧没闲着,除了跟进医院寻找的进度,他还时常到赵家探望,询问医生上门服务的情况,叮嘱赵家有任何医疗需求或生活困难都要及时跟他说。他还安慰赵金花:“别担心费用,不管是后续住院治疗还是居家就医,国家的救助政策都会覆盖到,我会帮你们把所有流程跑顺。”
如今,刘克东仍在为赵迎结寻找最合适的医院,而家庭签约医生的定期上门,也为这个困境家庭筑起了一道 “健康防护墙”。村民们看着刘克东为赵家忙前忙后,看着赵迎结的状态慢慢好转,之前的担忧渐渐消散,村口又恢复了往日的热闹,孩子们的嬉笑声、村民们的聊天声时常响起。
刘克东说:“群众的急难愁盼,就是我们工作的方向,能为群众实实在在解决问题,再辛苦也值得。” 他用行动诠释了基层干部的担当,从跟进低保监测、日常关心走访,到为寻医奔走、协调居家就医,每一步都饱含着对群众的牵挂,让困境中的家庭感受到了温暖与希望。(通讯员 吴小玲 谢梅)(安徽日报记者何雪峰推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