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合肥市蜀山区三里庵街道竹荫里社区坚持以党建为引领,积极推动社区治理从“微更新”迈向“深治理”,聚焦居民关切的实际问题,通过机制创新与多元参与,推动楼组建设从“基础清理”迈向“长效自治”,形成了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新格局,切实提升了居民的幸福感、认同感和归属感。
精准治理,从“反复清”到“彻底整”
老旧小区楼道堆物、墙面破损、线路杂乱等问题一直是社区治理的“老大难”。竹荫里社区依托“社区党委—小区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户”四级组织体系,搭建多元协商平台,广泛征集居民意见,形成“改造 + 维护”一体化推进机制。社区党委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组织党员骨干深入楼组,与居民面对面交流,累计召开 45 场居民座谈会,收集有效意见 210 条。通过居民共商共议,制定整治方案,累计高效响应并解决居民相关诉求 125 件,逐步改善楼道环境,使其成为社区焕新的亮丽名片。
居民共治,用“公约力”筑牢“长效基”
改造完成后,社区迅速成立居民自治小组,制定并推行“楼组公约”,结合“红色小管家”和党员志愿者队伍,建立积分激励、荣誉评选等贡献反馈机制,引导居民自觉维护楼道环境。社区党委定期组织自治小组培训,提升居民自治能力。近年来,社区共开展自治小组培训 18 次,培训居民骨干 300 余人次。不少居民表示,“环境变美了,大家更珍惜了”,主动参与、互相监督的氛围日益浓厚。目前,社区已有 25 个楼组实现了居民自治,自治覆盖率达到 80%。
能人带动,邻里有“匠心”更有“温度”
社区党委积极发掘和培育社区骨干、退休专业人士、热心志愿者等“社区能人”,组建楼组改造核心团队,带领居民开展艺术美化、水电维修、手工装饰等微更新行动。社区党委为“社区能人”提供专业培训和支持,累计举办 20 期能人培训班,培训能人 100 余人次。一批曾经设施陈旧、关系疏离的楼组,逐渐转变为邻里互助、活动频繁的温情空间。近年来,社区累计开展法律咨询、矛盾调解、应急维修、环保卫生等志愿服务超 350 场次,惠及群众近 5000 人次,有效重构了社区关系与文化认同。
微更共筑,以“品牌力”打造“社区魂”
深入推行“微更新”理念,推动全龄全程参与社区规划。通过“行走的议事厅”等平台召开多种形式的协商会议,打造一批具有文化特色的主题楼栋,根据西园新村“梅影里”“松涛里”等六里特色,建设社区小广场、文化长廊、公共活动区等特色空间,形成“一里一品”的社区品牌体系。社区党委设立“居民议事机制”,通过轮值制等形式,共同商议社区发展,逐步凝练出富有竹荫里精神的社区文化。竹荫里社区通过党建引领,将基层治理的触角延伸到每一个楼组、每一户居民,实现从“微更新”到“深治理”的转变。未来,竹荫里社区将继续深化党建引领,不断创新治理模式,让社区成为居民心中的温暖港湾。(殷之翎 陈正 孙雨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