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阜阳市颍州区三塔集镇三塔社区北刘寨传来捷报——中原国科15号小麦“一倍两增”技术模式示范田实收测产,240亩核心区平均亩产达839.6公斤,全省第一。人们追问:为什么是这里?答案藏在三条逻辑线里——水、技、管,而水,是一切故事的起点。
水系连通,把“望天收”变成“稳产田”
科学调水保供,畅通灌溉网络,该镇累计投资超1.5亿元,打造全域水系连通和小微水体治理工程,境内7座提水泵站分别从南、北润河,阜地河,冯于大沟向内河跨流域提水,系统性打通水系“主动脉”与田间“毛细血管”,从根本上破解了长期以来的“水困”难题,有效提升6.3万亩农田的灌排能力和综合效益;着力构建集经济、防洪、生态、景观、旅游“五位一体”的现代水利体系,为农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长远坚实的硬件保障。
技术集成,把“优质水”变成“高产量”
水有了,技术才能落地。为提高产量,该镇实施小麦重大品种研发应用一体化试点工作,开展品种对比等16项田间试验,创新“培育壮苗+增加空间利用率+增肥”小麦高产高效技术模式精细管理。夯实育苗基础,培育健壮苗情:严格落实秸秆还田、精细整地等前期准备工作,同步做好种子包衣处理,播种后及时开展镇压作业,为小麦出苗齐、长势壮筑牢基础。优化种植模式,提升空间效益:推广无垄等深匀播技术,通过科学调控种植密度,确保小麦植株间距合理,充分利用土地空间资源,进一步提高田间群体生长质量。科学运筹养分,强化水肥管理:合理增施有机肥与氮磷肥,同时结合作物生长需求,采用水肥一体化技术喷施磷酸二氢钾等叶面肥,精准补充养分,促进小麦稳健生长。
精细管理,把“试验田”变成“示范方”
该镇精准选聘17名科技特派员,推动农业科技特派服务全域覆盖,以科技赋能农业现代化提质增效;同步推进品种对比、密度梯度、肥料运筹等试验,技术人员依托土壤墒情传感器,将灌溉、施肥、病虫防控等关键农事操作精准到具体日期,切实提升田间管理精细化水平。水到哪里、肥到哪里、苗长到哪里,一张数字图一目了然,实现了从“经验种田”到“数据种田”的跃升。
三塔集镇何以成为高产典型?关键在于其率先补齐水网建设短板、做优技术应用长板、抓实精细管理工作,通过 “水、技、管”三方协同发力、同频共振,不仅创下 839.6 公斤的小麦高产纪录,更探索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小麦高产栽培模式,为皖北平原大面积提升小麦单产提供了切实可行的“三塔方案”,为区域粮食增产、农业增效提供了有力支撑。(关雪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