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固镇县人民法院速裁中心成功调解一起因拖欠工资引起的劳务合同纠纷案,切实维护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被告蔡某承揽某地区招商项目的二次配管工作,原告朱某组织14名工人一同参与施工。2023年4月进场,同年7月完工退场。
经结算,被告应支付原告等人工资共计13.6万余元,在原告等人的催促下,被告陆续支付8万余元,尚欠5.6万余元承诺于2023年月9月底前支付。然而,还款期限届满后,被告未能如约履行。
原告等人向项目地的劳动部门投诉,被告支付了1.3万元,但仍欠下4.3万余元。原告面对工人的不断催讨,无奈先行垫付。此后,被告失去联系,为讨回先行垫付的工资,原告无奈诉至固镇县法院。
承办法官刚收到案件,便接到原告打来的电话:“我是外地人,现在被告电话打不通,也找不到他的住址,这可怎么办啊?”
千方百计为送达
承办法官先安抚好原告情绪,随后根据原告提供的联系方式尝试联系被告,然而电话多次拨打均提示占线,微信、短信联系也石沉大海,邮寄送达的文书也被退回。
承办法官并未就此放弃,通过多方协查,确认该号码为被告实名认证,判断被告可能对陌生号码设置了拦截功能,电子送达已无法实现。
承办法官随即驱车赶往被告住所地开展直接送达。经多方打听找到被告住址后,却发现大门紧闭。向周边群众了解得知,被告长期在工地务工,极少回家,送达工作一时陷入僵局。
案件要推进,本可采取公告送达,但该方式耗时较长且产生额外费用,也不利于债权及时实现。想到原告的焦急心情,承办法官转而联系村居微法庭干部协助。不料,被告预留给村委会的联系电话仍是此前号码,包保干部尝试用自己及同事手机拨打,依旧提示占线。
承办法官并未气馁,又向村干部询问被告的亲属信息,希望通过被告亲属联系被告。起初联系的两名亲属均表示与被告不常往来,不愿协助。直到找到第三名亲属,对方起初也拒绝配合,承办法官便与村干部一同当面耐心劝说,晓之以理。最终,该亲属虽面露难色,仍拨通了被告电话。电话接通后,承办法官当即表明身份,说服其接收法院文书,引导其秉持诚信态度化解纠纷。
想法设法解纷争
该案事实清楚、标的不大,为快速化解矛盾、减少当事人诉累,承办法官先征求双方调解意愿,得到一致同意后,考虑到原告远在湖北,便询问其是否愿意通过“云上法庭”开展线上调解。原告激动地回应:“没想到不用跑法院也能调解,既省了来回奔波的辛苦,还节约了路费!”
一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调解随即有序展开。书记员指导原告登录“云上法庭”平台,承办法官则同步向被告释法明理,明确拖欠工资不仅需承担民事法律责任,还会影响个人征信,引导其换位思考,考虑农民工的不易,并了解其拖欠的原因。
待原告顺利登录线上平台后,双方隔屏“面对面”沟通。“我本不想走到起诉这一步,可之前实在找不到你,我一家老小要养活,这笔钱你得尽快给我。”
被告也坦言:“我不是恶意拖欠,一是上家工程款还没拨付到位,二是家里最近临时出了点状况,确实暂时拿不出全额。”
原告随即表示:“我可以放弃一部分诉求,但剩下的你得一次性给我。”
双方争议焦点集中在付款时间上,原告希望一次性结清,被告则称实在无力一次性给付。承办法官先安抚原告情绪,再引导双方互谅互让,建议原告给予一定付款缓冲期,同时劝说被告先行支付部分款项以解原告燃眉之急。
最终在法官耐心协调下,双方达成一致:被告当庭向原告支付2万元,余款2.1万元于10月底前付清,原告自愿放弃部分诉讼请求。
本案是固镇县法院坚持“调解优先”工作原则的生动缩影。承办法官未局限于“就案办案”,而是精准把握双方核心关切,将“法治思维”和“人性化处理”相结合,促成双方当事人达成和解协议,真正实现“三个效果”的有机统一。(王小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