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党媒云 | 乡镇融> 埇桥新闻
埇桥区朱仙庄镇:推广“六尺巷工作法”,绘就基层善治新图景
来源:埇宣 2025-09-05 10:46:35 责编:代明俊 许梦源 张文洲

近年来,宿州市埇桥区朱仙庄镇将“谦和礼让、知进退、和为贵”的文化精髓融入基层治理血脉,创新推广“六尺巷工作法”,创新打造“朱事好商量”“支个招”工作室、“红色议事厅”等矛调品牌,绘就了一幅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画卷。

织密基层治理“一张网”,凝聚合力暖民心。党建+班子建设,夯实基层治理根基。配齐配强村(居)领导班子,加强团结协作,不断增强领导班子凝聚力、战斗力。加强后备干部、乡贤、爱农村懂技术会经营的“土专家、田秀才”人才队伍建设,为镇村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党建+网格建设,提升基层治理能力。积极优化村(居)网格架构,以党建网格为基础,以“支部带干部、干部带党员、党员带群众”的方式,建立“党支部-党小组-党员联系户”115个村党组织网格管理体系,实行包片治理,将党组织服务力量和服务触角延伸至各领域,实现“多网合一”,形成党建统领下治理工作“一盘棋”的格局。

拧成多元共治“一股绳”,同力共促新局面。拓宽渠道,汇集矛盾线索多元化。树牢“最大隐患就是没有发现隐患”意识,通过民情(线上线下)、访情、警情、诉情、舆情多渠道收集矛盾隐患线索。今年以来,共梳理民情822件(线上线下)、访情22件、警情2209件、诉情2件、舆情6件。深化研判,融合分析交办一体化。2025年以来,朱仙庄镇坚持和发扬新时代“枫桥经验”,贯彻落实“六尺巷工作法”,创建“朱事好商量”矛调品牌,搭建镇级“支个招”工作室、村级“红色议事厅”,以“三治融合”为底基,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努力把人民群众作为基层治理的主体。总结实行“9541”工作法,夯实基层治理根基,推动形成“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的社会治理新格局。健全机制,动员志愿服务常态化。壮大志愿者队伍,发挥银龄志愿服务队、党员志愿服务队、退伍老兵、货车司机、企业职工等爱心人士的带头作用;探索“村‘两委’干部(社区工作者)+志愿者+公益岗+社会组织”一体发挥作用模式,深入挖掘统筹基层治理力量。成立“传递温情志愿服务队”,今年开展志愿服务活动10余场,惠及群众3500余人。

 凝聚为民服务“一条心”,干群共建“连心桥”。畅通说事议事渠道。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让群众事“有处说”“随时说”。全面推行村级“红色议事厅”“村民说事庭”等村民说事制度,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村务事务等民生实事、邻里琐事纳入协商议事范围,实现村上事群策群力、群众事帮腔搭手。秉持“四事”商议法原则(小事快调、大事联调、急事速调、难事专调),该镇先后召开村民说事会100多场次,化解矛盾纠纷58件,为群众办实事54件。树立“礼让和事”的理念。整合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积分兑换超市、村级文化广场等阵地,打造一体化服务宣传阵地,将“六尺巷”典故中“和为贵”“谦和礼让”文化融入村规民约、文化活动、理论宣讲中,加快推进村级“文明新风堂”“林下公墓”建设,提高群众参与高额彩礼、婚俗改革等的积极性、主动性,不断改善群众精神风貌,着力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助力弘扬健康、节俭、文明的农村新风貌。

从“六尺巷”的历史典故到朱仙庄镇的生动实践,礼让文化与现代治理深度融合。该镇将持续深化“六尺巷工作法”,以文化浸润人心,以机制破解难题,为基层治理现代化贡献更多“朱仙庄经验”。(埇宣)(安徽日报记者何雪峰推送)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