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定远县池河镇的古街深巷中,有一种香甜弥漫了数百年,它源自一种名为“池河戴家麻饼”的传统糕点。近日,记者走进池河戴家麻饼非遗工坊,探访麻饼制作工艺及其背后的匠心坚守。
古法技艺传承七代
戴其新是“池河戴家麻饼”制作技艺的第七代传人,2015年大学毕业后,他跟随父亲学艺,现已成为麻饼制作的行家里手。
工坊里,香气四溢。戴其新正有条不紊地忙碌着,和面、制馅、包酥、成型、贴麻、烘烤……每道工序都一丝不苟。
“池河戴家麻饼看起来简单,做起来讲究可多了。”戴其新一边熟练地将包好馅料的面团压成饼状,一边向记者介绍,“从选料开始,就不能马虎。面粉要用上等的,芝麻必须颗粒饱满、香气足,馅料里的糖、金桔饼、核桃仁,比例都要恰到好处。”
“这门手艺是我爷爷的爷爷传下来的,到我这儿必须守住。小时候我就在作坊里看,帮着干点零活。如今,专门做这个事了,既当谋生的手段,也扛起一份责任。”戴其新说。
用新招守住“老味道”
谈及技艺传承,戴其新的眼神中流露出一丝复杂的情感。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和各类中西糕点的冲击,传统手工麻饼的市场一度萎缩,愿意沉下心来学习这门手艺的年轻人更是凤毛麟角。
“手工制作效率低,人辛苦,赚的是功夫钱。很多年轻人都外出闯荡了,觉得学这个‘没出息’。”戴其新说,他也曾有过担忧,怕老祖宗传下来的好东西在自己手里断了线。
2021年,“池河戴家麻饼”被列入县级非遗项目,政府的扶持、媒体的宣传,让麻饼的知名度大幅提升,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寻味而来。“大家知道这是‘非遗’,是文化。不少外地游客专门来买,网上也有订单。现在,每年生产销售麻饼在5万个左右。”戴其新说。
在消费升级新时代,如何让“老味道”跟上“新需求”?为此,戴其新花了很多心思。他在严格遵循古法核心技艺,保证麻饼已有品质和特点之外,对重油重糖的传统型麻饼进行了改良,生产出低糖低脂且口感更佳的麻饼。还根据不同客户的需求,探索不同的配方和制作方法。
戴其新研制出了以馅芯为主、面粉皮子为辅的高档麻饼,创造了用20%的皮子包80%馅芯的“二八”包芯法,形成了皮薄馅厚、风味独特的“池河戴家麻饼”系列。同时,在麻饼包装上改进,让它更适合携带和送礼。
让麻饼香味飘得更远
“让戴家麻饼成为池河古镇的一张金名片,让麻饼的香味飘得更远。”对于戴家麻饼的未来,戴其新充满期待。
他计划建一个小型的非遗文化展示馆,让来池河的人不仅能吃到戴家麻饼,还能看到它的制作过程,了解它背后的历史和文化;更盼望有年轻人加入到技艺传承的行列。
离开工坊时,夕阳的余晖洒在古老的街道上,新一炉麻饼刚刚出炉,金黄酥脆,香气扑鼻。这香气,不仅是一种味道,更是历史的记忆、匠心的坚守。戴其新正用最朴实的方式,守护着传统文化的根与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