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建二局安徽分公司承建的界首市城乡供水一体化二期工程配套管网及农饮水水厂改造工程二标段顺利完工,目前项目正处于分段通水调试节点阶段,预计在今年9月底正式通水启用。
据悉,项目位于安徽省界首市,覆盖沙南片区9个乡镇,主要包括95km配水管网工程、126km给水管网工程以及陶庙镇镇西水厂、泉阳镇黄庄水厂升级改造等内容。启用后将有效解决区域内原先供水管道老化、水压不足等问题,顺利推动城市供水向农村延伸,是实现皖北区域共饮长江水的有力之举。
联动破局 畅通民生“快车道”
项目施工管网线路总计约221km,其中90%以上管道需布置在村镇、农田内,施工时会占用大面积的农耕土地,极易对种植的粮苗造成破坏。并且在管线沿途布置的管道检修井将成为永久性征地,将直接影响粮食种植。
面对部分乡村“怕破坏田地”的顾虑,中建二局项目团队在正式进场施工前便联合业主、设计、监理单位深入田野乡间进行现场勘测,用耐心沟通取得村民理解,科学规划出合理的施工路线。
经过多方反复论证与充分沟通,最终确定在穿越农耕地施工时,将管道施工作业面由30m减少至15m,并将局部管道调整至沿田埂布置,管道检修井布置靠近路边,最大程度减少管道施工对耕地的占用,此举有效保护当地耕地2500余亩。
实地勘测 绘制精确“导航图”
安徽界首沙南片区水系丰富,颍河、泉河两大水系及其支流纵横交错,项目施工范围覆盖到沙南片区9个乡镇,另外S102、S254等多条省道贯穿其中,所途径的乡镇、村庄原本地下管线及建筑错综复杂,现场测绘工作也成为了摆在项目团队面前的“硬骨头”。
为了不破坏河流、道路等风貌以及原有周边建筑物,项目团队按照规划方案划分5个小组,实打实将管网路线“走了一遍”,明确出涉及老旧建筑、河流、道路等敏感点位置以及周边建筑物基础埋深和底层特质,并采取“避绕+攻坚”策略对无法规避的50余个点位逐一附上解决方案,如同为管网施工绘制“精确导航图”。
面对途中的各类“障碍物”,项目应用定向钻拉管新型施工工艺,既能有效保障管道施工效率和质量,也最大程度减少对原始地貌、交通等影响。
精准破局 重塑城乡“血脉线”
“我们就像是在修复古董瓷器般修复着城市‘血脉’,既要确保‘手术’精准,又不能惊扰到居民生活。”中建二局项目负责人洪景松说。
施工过程中,新建管网与原有管网的接驳是一场民生攻坚的“时间争夺战”,过程极易造成停水、水压降低等影响。 项目团队以“绣花功夫”精准施策,通过分区段网格化作业,全流程流水线施工将道路开挖、管道铺设、回填复原等工序精密衔接。
项目应用带水接驳技术,实现“施工不断流、供水不降质”,使得接驳整体施工周期缩短20%,材料损耗率也大大降低。同时,团队将通水接驳时间尽可能控制在夜间,在居民不知不觉间完成新旧管网用水切换。
历经180多个日夜奋战,项目团队顺利打通这条城市向乡村的供水动脉。待正式启用后,沿线乡村居民将彻底告别水压小、管网锈蚀等问题,让这条蜿蜒的“水动脉”流淌出民生温度。(郑雪 聂至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