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淮北市烈山区以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为抓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着力从发展目标明确、产业发展融合、发展模式创新、人才培育多样、发展基础规范上着手,坚定不移走好多维度谋划、多举措推进、多渠道培育的路子,推动村级集体经济总量不断壮大升级。
据统计,2024年度全区50个涉农村(社区)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5273.16万元,同比增长30.28%,村均105.46万元;经营性收益3855.00万元,同比增长42.23%,村均77.10万元。实现收入50万元以上的经济强村全覆盖,其中达到100万元以上的17个;收益达到50万元以上的村36个,其中达到100万元以上的11个。
强化组织领导,明确三年发展目标
坚持将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纳入区委、区政府年度重点工作与区域经济发展布局,制定《烈山区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工作三年(2024—2026 年)行动实施方案》,明确三年发展目标。从党建引领、盘活土地资源等10个方面提出切实可行的发展举措,创新建立奖惩机制,激发镇村发展积极性,为集体经济发展筑牢组织根基。出台《烈山区艾草产业高质量发展扶持办法》,安排500万元专项资金全力支持艾草产业全产业链发展。
聚焦产业振兴,走差异化发展之路
坚持因地制宜、规划引领、项目支撑、要素集聚,按照“东部农文旅融合、南部现代农业集聚”的差异化发展路径,以乡村产业发展为核心,加速推进绿港智慧农业产业园、食用菌种植基地、鸿凯家禽屠宰、蔬果深加工、古饶星空田园、谷山红薯庄园、龙脊山乡村木屋酒店等一批一二三产项目建设,助力农业产业延链补链强链。
充分发挥党支部引领合作社作用,扎实推进“百村示范”工程,全力开展壮大村集体经济项目建设,2025年度争取省、市扶持村3个,争取扶持资金150万元;市级扶持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资金161万余元,目前各项目正在扎实有效推进。
创新发展模式,组建村集体经济公司
烈山镇探索“跨村联营、托管运营”新路径,整合挖掘“龙脊天路”沿线各村资源优势,联合14个村组建村集体经济公司,运营四季榴园乡村文旅项目,走出一条“以农促旅、以旅兴农”的乡村全面振兴新路,每年可接待游客180万人次、营业收入达770余万元。在古饶镇先试先行的基础上,大力推行“一村一工坊”建设,打造“镇党委+村(社区)党组织+企业+农户”强村富民模式。
秉持“腾笼换鸟”理念,系统摸排整合村集体闲置资产,盘活废弃厂房、校舍等20处,建成38家工坊,带动1200余人就业,年产值突破1亿元。《安徽淮北市烈山区:“一村一工坊”解锁乡村振兴“共富密码”》入选全国基层党建创新案例。
强化人才培育,激发队伍内生动力
创新推行“产业村长”模式,面向农业专业技术人员、高校教授、本土致富能手、文旅企业负责人等群体广泛招募“爱农村、懂农业、熟市场、会经营”的“产业村长”18名,协助引进游乐项目10个、规划特色旅游路线4条发展农文旅产业;成功带动豆油、黄梨等10余种特色农产品以及蒲草工艺品等产品热销。
实施乡村“头雁”培养工程,选派16名村干部、致富带头人到华中农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深造,着力建设一支来源广泛、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头雁队伍。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工程,2025年将分层分类培训全产业链农民281人。聚焦“引凤入乡”“育苗兴禾”“为梦护航”行动,全域推动“新农人”培育工程,计划2025年培育“新农人”150名,扶持“新农人”重点项目5个。深化校地合作,借助淮北师范大学、安徽科技学院等高校优势,开展院村结对、共建实训基地、推进科技小院项目合作,加速产业人才集聚,推动农业现代化。
抓好“三资”监管,守好集体“钱袋子”
以清理规范农村集体经济合同“小切口”,大纵深超常规推进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突出问题专项整治,促进村集体经济规范高效发展。截至目前,完成整改合同280件,取消合同7件,补签合同8件,规范合同265件,收回或增加集体收益398.22万元。
深入开展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审计,精准掌握审计清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为下一步全面推进“三资”问题整改、提升烈山区“三资”管理规范化水平奠定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