炽热的阳光烘烤着室外的水泥地面,桐城市孔城镇双河村几位村民坐在清凉的农家书屋内,聚精会神地翻阅着新上架的《优质水稻病虫害防治图谱》,时而低声交流,时而认真记录。这方小小的天地,成为滋养乡土文明的精神沃土。
农家书屋是打通乡村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重要载体,是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助力乡村振兴的关键阵地。2025年以来,桐城市孔城镇对标提质增效工作要求,聚焦“建管用”全链条,扎实推动农家书屋从“有”向“优”转变。
打造特色地标,释放辐射效应。重点推进南口村农家书屋升级建设,依托南口现代农业产业园红豆杉基地的产业优势与空间资源,将书屋从原村级办公点搬迁至基地核心区域。新址不仅场地面积适中,更预留了电子阅读区、活动举办区的扩展空间,有效避免了以往因场地受限导致的服务“瓶颈”。结合红豆杉基地“生态农业+康养旅游+研学科普”的定位,书屋同步配套了生态种植、康养知识、乡村旅游等特色书籍,初步形成“书屋+产业园”的融合模式,既为基地游客提供阅读休憩空间,也为周边村民、产业园从业者提供技能学习资料,目前已成为辐射周边村落的文化“小枢纽”。
补齐设施短板,规范服务流程。针对晴岚村、长岗村等13个基础条件较好但存在提升空间的农家书屋,集中开展“硬件优化+管理规范”双提升行动。硬件方面,重点解决“环境不适、设施不足”问题,对此前无空调的书屋加装空调,改善夏季闷热、冬季寒冷的阅读环境;2个书屋增设桌椅等硬件设施,并重新规划空间布局,1个书屋增设阅览室;3个书屋进行楼层迁移,将原本位于3楼、2楼的书屋调整至2楼、1楼,方便老年人、残疾人等群体进出。管理方面,明确“专人负责、定期开放、台账清晰”的管理标准,并组织管理员开展图书分类整理。
优化资源配置,避免闲置浪费。对红庙村、陷泥村等6个人流较少、功能发挥不足的农家书屋,采取“资源整合、功能融入”的方式推进调整。将书屋的图书、书架等资源,整合至本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依托实践站的活动频次与人气,开设“实践站+阅读角”“阅读+亲子活动”等场景,既避免了资源闲置,又丰富了现有公共空间的服务功能。
下一步,孔城镇将持续把农家书屋建设作为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抓手,以“群众满意”为核心,培育“本土品牌”,形成“一村一特色”,让农家书屋真正成为群众“爱来、常来、盼来”的文化家园。(张宁 何洪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