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砀山县关帝庙镇深入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将“六尺巷”谦和礼让的文化精髓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用“让”的智慧化解矛盾,用“和”的理念凝聚人心,推动“礼让和睦、民心相通”的治理新风浸润乡村每个角落。
一线倾听,将“民情账”算清在田间地头。“基层治理的关键在于及时感知、快速响应群众诉求。”关帝庙镇以“干群夜话”为载体,推动镇村干部下沉一线,利用茶余饭后、农闲傍晚,深入田间地头、村头巷尾,与群众围桌而坐、促膝谈心,真正实现由“自说自话”变为“众说众话”。今年以来,全镇已开展“干群夜话”221场,回应群众意见建议300余件。此外,通过“镇村联议”制度,将收集到的“民声所盼”摆到桌子明面上,分类整合、精准施策,推动“微需求”快速解决,真正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
多元调解,把“纠纷结”化解在家门院中。关帝庙镇通过设立“金牌调解室”,整合老党员、老干部、乡贤等力量,将调解桌搬进村民家中,泡上一壶茶,围坐一张桌,用乡音讲情理、用村规说事理,让宅基地纠纷、邻里摩擦等矛盾在拉家常中迎刃而解。今年以来,成功调解60余起,成功率达98%。线上推出“书记马上办”微信小程序,实现群众诉求“指尖传递、马上回应”,快处快办各类急难愁盼问题157件,切实做到“服务不缺位、矛盾不上交、信访不上行”。
长效浸润,让“和睦风”扎根在千家万户。关帝庙镇注重以文化人、以德润心,将六尺巷“让三尺”“和为贵”的精神内核融入村规民约,规范群众言行举止,让干事创业、做人处世有尺可依、进退有据,从源头预防和减少矛盾。设立“信用积分超市”“新风堂”,开展“最美家庭”“好邻居”等评选,以正向激励引导群众自觉践行孝老爱亲、邻里互助、礼让互敬的良好风尚。如今,“遇事多谦让、矛盾好化解”已成为关帝庙群众的共同价值取向,乡村治理逐步形成“小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服务不缺位”的良性局面。
下一步,关帝庙镇将继续深化“六尺巷工作法”,不断完善基层治理机制,让“谦让”智慧扎根基层、让“服务”温度直抵民心,为建设和美乡村注入持久动力。(通讯员 史巧珍)(安徽日报记者何雪峰推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