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砀山县李庄镇锚定“党建引领、治理为基、发展为要”核心导向,积极创新探索多元治理路径,推动基层治理实现从“粗放”到“精细”、从“单一”到“多元”的深刻转变——既守护“景美”生态底色,更培育“人和”乡风内涵,成功打造新时代乡村治理“李庄样板”。
党建领航固根基,织网赋能强治理。以党组织为核心枢纽,构建全域覆盖的治理体系,筑牢基层治理“红色堡垒”。一方面,优化组织架构,构建“镇党委-村党组织-网格党支部-党员中心户”闭环式四级联动链条,配备一级网格长1名、二级网格长9名、三级网格长66名、专职网格员108名、党员中心户158名,全面实现“镇统筹、村落实、格兜底、户联带”的治理闭环;另一方面,发力数字技术赋能,建成全县首个“数字乡镇”云平台,构建民生诉求“线上受理—线下办理—线上反馈”全流程闭环。同时,以“红色阵地”延伸服务触角,持续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红色说事场”等载体,开展“干群夜话”“板凳会”等活动,建立“问题收集—分解—销号”全周期机制,确保群众诉求“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
三治联动激活力,多元解纷筑和谐。以“三治融合”为核心抓手,结合“123解纷法”,构建高效协同的治理格局。在自治层面,严格落实“四议两公开”制度,依托村民小组会、线上微信群等渠道,引导群众主动议产业发展、论环境整治;创新推行“积分制+信用超市”模式,推动各村制定“一村一约”,真正实现“干群共治”。在法治层面,组建由村干部、人大代表、党员志愿者组成的专业调解队,依托“银杏林讲坛”等平台开展常态化普法宣传;建成“一站式”矛盾调处中心,推动群众邻里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在德治层面,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深入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常态化开展“最美家庭”“好媳妇”等评选活动;组建10支理论宣讲队,深入田间地头开展宣讲200余次,覆盖群众3000余人次。同步创新推行“123”矛盾纠纷化解工作法,通过强化源头预防、多元调处、闭环管理“三措并举”,推动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有效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阵地协同优服务,产文融合促振兴。以“阵地+队伍”模式强化服务效能,以“产业+文化”路径激活乡村振兴动能。建强“三大阵地”,将党群服务阵地延伸设置儿童关爱中心、退役军人服务站等功能空间;在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打造“信用超市”“新风亭”等微服务阵地。在产业发展上,紧扣“南瓜北果东棚西工”产业布局,稳步推进“一村一品”建设——镇东村车厘子产业园整合冷链物流资源,大幅提升产品附加值;海升新村通过“电商+积分超市”模式,累计销售农产品超10万元;在文化建设上,建成高标准镇综合文化站、村级文化活动中心,精心策划“万福送万家”“四季村晚”等文化活动,系统传承“蓝印花布”“砀山唢呐”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持续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治理提质惠民生,展望未来启新程。通过党建引领下的多维度治理实践,实现民生福祉与治理效能的双向跃升。群众从治理“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积分制+信用超市”累计兑换积分18.33万分,惠及群众917人次,“干部干、群众看”的旧貌彻底改变,“党群共治”的新局面全面形成,矛盾纠纷化解成效显著,依托“123”工作法与“一站式”调处中心,今年以来受理的矛盾纠纷已全部成功化解,群众满意度持续攀升;产业与文化协同赋能乡村发展,“一村一品”格局落地见效,“蓝印花布”“砀山唢呐”等非遗传承与“四季村晚”等文化活动深度融合,让乡风文明更具人文温度。
未来,李庄镇将持续深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模式,在优化“数字乡镇”云平台功能、壮大“四支先锋”队伍力量、深化“三治融合”实践上再加力,推动治理资源向网格一线集聚、服务效能向全域覆盖延伸,持续让“景美”“人和”的乡村画卷在新时代徐徐铺展。(通讯员 杨浩)(安徽日报记者何雪峰推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