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上午,由安徽省地质博物馆、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共同主办的巢湖龙发现60周年及三叠纪海生脊椎动物群演化与环境学术交流会开幕式在巢湖举行。
本届学术交流会以“巢湖龙发现60周年及三叠纪海生脊椎动物群演化、古地理古环境古生态及其对三叠纪生物圈复苏过程的响应”为主题,来自国内外共30家高校、科研单位和博物馆的相关负责人及专家学者,围绕“巢湖龙发现、发掘与研究”“安徽巢湖龙动物群的时代”等主题开展学术研讨,并实地考察了马家山巢湖龙化石野外发掘现场、巢湖地层古生物与地质环境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等。
据介绍,巢湖龙发现于1965年,当时巢湖水泥厂的采石工人在巢湖发现了第一件鱼龙化石,1972年被考古学家命名为龟山巢湖龙。2010年至2025年,安徽省地质博物馆在国土资源部行业科研专项、省公益性地质项目、省地质遗迹保护专项等项目支持下,于巢湖马家山地区多次开展化石发掘工作,共获得海生爬行动物化石400余件。经过研究,发现了包括柔腕短吻龙、小头刚体龙、短腿巢湖龙、盘状乌喙骨马家山龙等海生爬行动物新类型。通过地层学研究,确认了巢湖龙动物群的时代为距今约2.48亿年前。
从发现至今,巢湖(龙)动物群的研究已有60年的历史。经过60年的研究积累,巢湖(龙)动物群已成为全球时代最早、保存最完整、门类最丰富的早三叠世海生爬行动物群。该动物群为系统研究中生代海生爬行动物的起源、早期演化与辐射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对理解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之后生物复苏过程、中生代海洋生态系统重建及现代海洋生态系统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重大科学价值。
开幕式上,安徽省自然资源厅党组书记、厅长汪谦慎说,巢湖龙是我国具有重要科研价值的古生物化石代表,其发现与研究推动了对中生代海洋生态系统演变的理解,也为探索生物与环境协同演化提供了关键实证。近年来,安徽开展巢湖动物群化石的系统性发掘与科研工作,取得一系列突破性成果,显著提升巢湖在全球古生物研究格局中的影响力,推动巢湖成为合肥最好的名片。
汪谦慎表示,下一步将聚焦鱼龙起源与早期辐射、海洋生态系统重建等重大前沿问题,加强跨学科、跨机构协同攻关,为全球古生物研究贡献“中国智慧”。同时,推动科研成果深度融入自然资源管理、生态保护修复、地学旅游开发实践,将巢湖动物群这一世界级化石宝库的科研价值转化为绿色发展动力,努力打造“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生态文明实践样板。此外,还将深化馆-站-校协同联动,创新科普表现形式,运用新媒体传播手段,全面提升公众自然科学素养和化石保护意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