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党媒云 | 乡镇融> 魅力乡镇要闻
池河雪片糕:百年传承的舌尖上的乡愁
来源:通讯员 李学兵 安徽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 冯长福 2025-09-11 18:35:25 责编:冯长福 许梦源 张文洲

定远池河雪片糕传承人张勇

池河雪片糕,又名“雪片糕”、“玉带糕”、“云片糕”、“方片糕”,是定远县池河镇的传统名点。这种洁白如雪的糕点,不仅是味觉的享受,更是无数定远人难以割舍的乡愁记忆。   

定远池河糕12压糕

从明代走来的美食

池河雪片糕历史悠久。相传,池河雪片糕最早是由池河镇古太平桥头张姓人家制作。到明代,工匠们改进了米粉加工工艺,将浸泡后的糯米磨碎加糖蒸制、切片,由于糯米浸泡后像雪一样白,蒸屉又高,切片后白皙、松软、簿如纸,“糕”和“高”谐音,因此得名雪片(高)糕。明清时期,池河雪片糕曾作为“贡品”进京。新中国成立后,池河镇上已有20余家作坊专营此糕,形成了“前店后坊”的产业形态。

池河雪片糕不仅是美食,更是皖东地区民俗文化的载体。在定远人的记忆中,小时候只有过年才能吃到池河雪片糕。如今,物产丰盈,人们对于糕点有了更多选择,但逢年过节,池河雪片糕依然是待客送礼必备佳品。

春节时节,上门走亲访友的客人都会带着两条池河雪片糕,寓意来年红红火火,步步高升。而到了临走的时候,女主人也一定会殷勤地送两条池河雪片糕让客人带回去。因为“糕”和“高”谐音,被赋予了“步步高升,高来高去,越来越好”的涵义,已成为当地人们在过年、结婚、做寿、生孩子等大喜日子必备的吉品和外出走亲访友时携带的甜点。

一条池河雪片糕,把当地百姓的热情淳朴展现得淋漓尽致。

定远池河糕16添油

十几道工序里的耐心与细心

2008年,池河雪片糕制作技艺被列入滁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2014年,池河镇张氏第十代传承人张勇被确定为该项目市级代表性传承人。

张勇告诉记者,池河雪片糕的生产流程讲究传统工艺,注重选料和手工制作。其生产流程有选料与备料、炒米与磨粉、米粉陈化、熬糖与制湿糖、拌粉、成型、炖糕、冷却、切片、包装等十几道工序,每一步都需要耐心和细心。

“要选用本地上等专用糯米、优质蔗糖、纯正小磨麻油为主要原料,以保证原料的品质和纯正风味。”张勇介绍,磨好的米粉需在阴冷仓库中贮存约3个月,使其自然散热陈化。再按配方将米粉、糖膏(湿糖熬制并加入植物油冷却后所得)按比例放入搅拌机,搅拌均匀,使米粉、糖膏、油脂等原料充分混合均匀。

“炖糕,就是将成型后的糕坯放入炖锅,在水温50℃左右炖两三分钟,炖制后的糕坯需冷却5至6小时,使糕体温度下降,质地更加稳定,便于后续切片操作。这是池河雪片糕制作中的关键步骤。”张勇说。

李学兵:捕捉非遗展示瞬间

池河雪片糕以其薄如云片、洁白如玉的外观,细腻香甜、入口即化的口感,繁复考究的传统制作工艺,以及蕴含的深厚吉祥寓意和地方文化,共同铸就了其作为“舌尖上的艺术”的独特魅力。

整条池河雪片糕长16公分,宽8公分,高2公分,重半斤,由90片组成。片薄透明,厚薄均匀,色泽玉白,入口即化。手感细腻柔软,扯一片放在二指之间,能弯成圆筒,放开手指,自然伸直,不粘结。食之绵甜爽口,甜而不腻,风味独特,回味无穷。

从小作坊到大市场

“糖油细粉精搅拌,小釜火微蒸玉砖;张勇下刀似流云,池河雪片天下传”。2008年,池河雪片糕制作技艺被列入滁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2014年,池河镇张氏第十代传承人张勇被确定为该项目市级代表性传承人。2019年,又获评“滁州十大名点”称号。

张勇从小就爱看家人做雪片糕,吃着雪片糕长大,雪片糕对他来说有一种解不开的情缘。“其实,做这个糕点并不难,难的是每一步都要细心,耐心地做好。现在,除了自己喜欢制作雪片糕,我更多的是想把小时候的味道传承下去。”

随着消费者口味的变化,张勇也不断更新改进了多种口味。依托独特传统生产工艺,添加核桃仁、青梅、黑芝麻、黑豆、葵花籽、木糖醇、桂花、红绿丝等为佐料,辅以现代化的科技水平和包装技术,开发生产出口味丰富、包装精美的张记池河雪片糕系列,让这种传统的老式糕点也得到了很多年轻人的喜爱。

922f607ee5fd63425825a56211f0f3db

2010年以来,池河雪片糕进入产业化阶段。通过积极参与各类文化旅游节、地方特色产品展览、电商直播带货等活动,有效拓展了市场,初步形成了一套 “线上线下结合、文旅商三位一体”的市场推广体系,产品销售范围从本地扩展到江浙沪乃至更广的区域。

池河雪片糕也被纳入池河镇“非遗体验游”路线,池河镇金湾广场建了4处池河雪片糕互动体验工坊。让这款传统糕点走进更多人的视野,从地方特色名点成长为更受欢迎的商品。截至目前,池河雪片糕非遗工坊已接待游客超4万人次。

如今走进池河镇,空气中不时传来阵阵麻油香。糕点师傅们依然坚持着传统工艺,创造出这种已有几百年的美食。在“糕来糕往”中,传递的不仅是香甜的味觉享受,更承载了一份深厚的情怀、历史文化和匠人精神。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