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河雪片糕是定远县池河镇的一道传统糕点类美食。2008年,池河雪片糕制作技艺被列入滁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池河镇张记雪片糕第十代传承人张勇被确定为该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近日,记者走进池河镇张勇食品店,探寻池河雪片糕的制作“奥秘”及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制作工序有十几道
池河雪片糕历史悠久,早在明代,池河镇就有人制作此糕。明清时期,池河雪片糕曾作为进京的“贡品”。新中国成立后,池河镇上已有10多家作坊专营雪片糕,形成了“前店后坊”的产业形态。
张勇今年53岁,做池河雪片糕近40年了。受家庭环境的熏陶,初中毕业后,14岁的张勇就随爷爷张家礼、父亲张树桐学得这门手艺,并在实践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如今,他成为滁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池河雪片糕”的传承人。
雪片糕又名云片糕、方片糕,薄薄的片状,雪白的色泽,其间还夹着少许桂花、芝麻等佐料,一片片掰下,放入口中,细软甜蜜。
“别看雪片糕只是一款小点心,其制作过程可一点儿也不简单。”张勇告诉记者,池河雪片糕注重选料和手工制作,有十几道工序,包括选料与备料、炒米与磨粉、米粉陈化、熬糖、拌粉、成型、炖糕、冷却、切片、包装,每一步都需要耐心和细心。
选料与备料是第一步,非常重要。张勇介绍,要选用本地上等的专用糯米、优质蔗糖、纯正小磨麻油为主要原料,以保证原料的品质和纯正风味。再就是,磨好的米粉需在阴冷仓库中贮存约3个月,使其自然散热陈化。
“炖糕,就是将成型后的糕坯放入炖锅,在水温50℃左右炖两三分钟,炖制后的糕坯需冷却5至6小时,使糕体温度下降,质地更加稳定,便于后续切片。”张勇说,这是池河雪片糕制作中的一个关键步骤。
“一条成品雪片糕长16公分、宽8公分、高2公分,重半斤,由90片组成。”张勇揭开一片糕,将其放在二指之间,轻轻一压便弯成了圆筒,放开手指,则自然伸直。“达到这样水准的雪片糕,才是合格品!”
承载淳朴情感和美好祝愿
“池河雪片糕以其薄如云片、洁白如玉的外观,细腻香甜、入口即化的口感,以及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涵,共同铸就了‘舌尖上的艺术’。”池河镇文化站退休干部周传媛介绍。
“池河雪片糕不仅是美食,更是皖东地区民俗文化的载体。”周传媛说,在定远人的记忆中,小时候只有过年才能吃到池河雪片糕。如今,糕点类美食品种繁多,人们对于糕点有了更多选择,但逢年过节,池河雪片糕依然是待客送礼的必备佳品。
春节期间,走亲访友的客人都会带着两条池河雪片糕,寓意来年红红火火,步步高升。而到了临走的时候,女主人也一定会回赠两条池河雪片糕给客人。因“糕”和“高”谐音,雪片糕被赋予了“步步高升,高来高往,越来越好”的涵义,已成为人们在过年、结婚、做寿、生孩子等大喜日子必备的吉品和走亲访友时携带的礼品。
一条池河雪片糕,承载着当地百姓的淳朴情感和美好祝愿。2019年,池河雪片糕获评“滁州十大名点”称号。
雪片糕从小作坊到大市场
随着时代的演变和生产力的大幅提升,诸多传统手艺与工匠逐渐被机械所取代,然而,工匠精神却历久弥新。
“糖油细粉精搅拌,小釜火微蒸玉砖;张勇下刀似流云,池河雪片天下传”。雪片糕是张勇一生解不开的情缘,“现在,除了自己喜欢制作雪片糕,我更多的是想把小时候的味道传承下去,并让传统糕点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随着消费者口味的不断变化和升级,雪片糕也在不断创新和拓展。张勇融合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添加核桃仁、黑芝麻、黑豆、葵花籽、木糖醇、桂花、红绿丝等佐料,辅以时尚的包装,开发出口味丰富、包装精美的张记池河雪片糕系列,让老式糕点赢得了很多年轻人喜爱。
“糕点的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是池河镇的文化亮点,也是经济亮点。”池河镇宣传委员汪敏告诉记者,目前,全镇生产雪片糕的厂家有9家。这些厂家都通过积极参与各类文化旅游节、地方特色产品展览、电商直播带货等活动,宣传品牌,拓展市场,初步形成了“线上线下结合、文旅商三位一体”的推广体系,产品销售范围从定远本地扩展到江浙沪乃至更广的区域。
汪敏表示,池河雪片糕已被纳入定远县“非遗体验游”线路,2023年池河镇政府还在金湾广场建了4处池河雪片糕互动体验工坊,目的就是要让这款地方特色名点走进更多人的视野。截至目前,池河雪片糕非遗工坊已接待游客超5万人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