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桥镇文翁书院
秋日的周六清晨,庐江县盛桥镇文翁书院门前早已聚满了人。大门开启后,孩子们欢快地奔向少儿阅览区,老人们习惯性地取出寄存的老花镜,青年学生则有序地分别走进各自的兴趣班教室。
“现在书院成了全镇最热闹的地方,特别是暑假期间,每天要接待好几百人。”文翁书院图书管理员高文姐一边整理书籍一边告诉笔者,“三个月前这里还是门可罗雀的‘藏书阁’,如今已成为集阅读、托管、培训于一体的文化综合体。”
这一转变始于今年上半年,盛桥镇实施的公共文化空间打造。通过创新管理机制、优化运营模式、推出惠民项目,该书院由过去的“阅读空间”蝶变为现在的“公共文化空间”,不仅客流量大幅提升,而且群众的满意度也写在笑脸上,其探索出的“建管用育”一体化模式已成为全县的一个典型代表。
从“鲜有问津”到“门庭若市”
“以前书院按时开门、准点关门,服务单一。”盛桥镇居民徐大爷回忆道,“现在不仅图书更新快,还有了托管班、兴趣班,孩子们放假有了好去处。”
今年7月2日,盛桥镇将2020年建成的文翁书院经过重新整修后正式委托盛桥村股份经济合作社运营,采取“文化事业+文化产业”融合模式,配套咖啡吧及饮品、小吃售卖等商业,兼顾群众精神文化与休闲娱乐需求。推行“专业馆员+文化义工+特长志愿者”的人员配置模式,在保证2名专职管理人员的基础上,聘请12名教师、文艺骨干作为兼职辅导员,并发展了一支20余人的志愿者队伍。
“我们打破了常规开放时间,实行‘错时+弹性’开放制度,节假日每天早上7点开放,晚上推迟到9点关门,延长了夜间服务时间。”盛桥村股份经济合作社负责人高昂介绍,“今年暑期,该‘公共文化空间’客流量超过2.5万人次,同比增长400%。”
从“单一阅读”到“多元服务”
文翁书院创新推出“阅读+”服务模式,将传统阅读与特色课程相结合。其中最受欢迎的是“托管班”和“周末兴趣班”。
“我们开设了作业辅导、非遗传承、科普实践、书法绘画、编程机器人等10多个兴趣班。”盛桥镇宣传干事严敏指着课程表说,“所有课程都免费向青少年开放,给他们带来丰富的精神食粮,让兴趣点燃孩子们的梦想。”
“周末兴趣班解决了我们农忙时的大难题,孩子在这里既安全又能学知识,比在家看电视强多了。”正在接送孩子的盛桥村民张女士高兴地说,“我们家长平时不是打工,就是在田里忙种忙收,常常为孩子的功课辅导烦神,现在不用操心了。”
今年暑期,文翁书院共开办暑托班4期,接收学生600多人次;开设兴趣班16个,培训学员2000余人次。书院还与县青少年活动中心合作,引进优质师资10余名,开发特色课程10多门。
“单靠政府投入有限,我们通过‘政企合作’模式,引入社会力量共同运营。”盛桥镇党委宣传委员周臻泽说,“今年以来,吸引了社会资金投入约十多万元,用于购置有关设备和图书资料,为文化空间注入了新动能。”
从“田园旷野”到“文化地标”
地处万山镇的万山电影公园公共文化空间自2024年12月对外开放以来,围绕7大核心功能规划空间,设有报刊阅览室、休闲桌游区、自修室等免费开放区域,打造“日咖夜酒”茶舍与户外露台,提供本地茶饮、咖啡、小吃及专业调酒、烧烤服务,满足群众阅读、休闲、社交等多元需求,成为兼具文化属性与惠民价值的乡村文化地标,已接待游客和群众5万多人次。
万山电影公园
“农闲时,我们常常来这里看书、读报、品茶,还可以看上一场最新上线的电影,文化生活十分充实。”万山镇长冲村村民徐玉强高兴地说。
万山电影公园公共文化空间以“惠民性”为着眼点,努力构建有温度的服务体系。山谷茶舍等区域全年免费开放,在实施院线电影放映的同时,还开展“乡村公益电影月”活动,2025年春节档总客流量达2万多人次。2025年上半年营收达102万元,实现公益惠民与商业运营的良性平衡。同时依托周边景区资源,构建“观影+文旅+农产”复合场景。影厅旁设山谷茶舍售卖庐江本地茶叶、糕点,带动游客消费;室外草坪开发“星空露营地”,推出含观影券、露营装备租赁的“电影+露营”套餐;艺术展厅定期举办画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吉他表演等文艺展演,同时鼓励游客通过社交媒体打卡分享,提升空间网络热度。
“目前万山电影公园公共文化空间已经形成‘文化吸引-游客聚集-消费带动’的良性循环,实现可持续发展,乡村的文化气息更加浓郁。”万山镇党委宣传委员吴梦云语带自豪。
从“一枝独秀”到“书香满园”
文翁书院、万山电影公园公共文化空间的成功实践只是庐江县近年来着力打造“公共文化空间”的两个典型代表。2024年以来,庐江县按照“布局科学、规模适当、业态多元、特色鲜明”的要求,分阶段、有计划地推进“公共文化空间”建设,目前已经在全县改造建设了13家公共文化空间,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覆盖面和实效性,着力打造群众家门口的文化服务空间。
庐江县文化艺术中心阅读空间
在城区,由县内国企运营的3个公共文化空间,通过整合资源,积极开发庐江特色文创产品,开展文化艺术培训,不断开拓新业态,开展多元化运营,满足群众多样化需求,多渠道开展经营创收,持续提升造血能力,实现健康可持续运营。
在乡村,改造的镇公共文化空间分别根据本地特色开发了独具特色的课程体系。白石书房的“渔网文化体验课”、新民书屋的“手工刺绣班”、文翁书院的“非遗手作坊”等各具特色,成为当地的文化名片。
“在公共文化空间改造建设中,我们坚持以下原则:首先坚持需求导向,变‘我提供什么你接受什么’为‘你需要什么我提供什么’,精准对接群众需求;其次创新服务内容,将阅读服务与文化服务、文化培育相结合,拓展公共文化空间服务功能;再次探索多元化运营,引入社会资源,增强公共文化空间‘造血’能力;最后注重人才培养,建立专业服务人员与志愿者相结合的服务队伍。”庐江县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我们将继续积极培育公共文化空间,推动新时代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钱良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