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情调解夕阳红:宣州法院化解七旬老人房租纠纷​
来源:吴德艳 张心怡 2025-09-15 09:53:21 责编:梅觉明

“真是太谢谢法院了,你们都是好人呀。”近日,一位七旬老人真诚地握住调解员的手表达谢意,门外是瓢泼大雨,但室内却是满满的温情与谢意。这是一起拖欠租金的案件,宣城市宣州区人民法院诉讼服务中心的调解员梳理案情后采取“温情调解”的方式,不仅让双方达成调解协议,并履行了义务,也为一位七旬老人争取到了该有的补贴,取得了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

独居老人陷诉讼 寒暄破冰显温情

七旬老人吴某因拖欠某安居置业公司的房租,被诉至宣州法院,立案人员了解到吴某的家庭情况——没有儿女赡养,与老伴离婚后独居。于是在征得双方当事人同意后,案件流转至该院附设的先行调解组织。调解员没有急于切入案情,而是像拉家常一样笑着说:“咱们都姓吴,说不定几百年前还是一家人呢!”一句亲切的同姓寒暄,瞬间打破了陌生的隔阂。在交谈中,调解员得知吴老曾有过参军经历,立刻改口称他“老班长”,这个充满敬意的称呼让吴老打开了心扉,“我不是故意拖欠房租,只是看着隔壁租户的租金比我低不少,心里总觉得不是滋味。”

释明政策申补贴  温情关怀夕阳红

听到吴老的真实心声,调解员没有简单地评判对错,而是耐心解释“无房户”与“低保户”的政策区别,并告诉他作为无房户也有租房补贴。说完,调解员立刻拿起手机,向某安居置业公司的工作人员沟通补贴申请事宜。看到调解员帮自己争取到了“无房户”租金补贴,吴老当即表示要一次性缴纳拖欠的租金,还主动提出多交一年的租金,在缴费时,吴老发现随身携带的现金不够,调解员见状,毫不犹豫地垫付了差额444元。调解达成后,窗外下起瓢泼大雨。担心吴老冒雨回家不安全,调解员便主动提出:“老班长,我开车送您回去吧,这么大的雨,您一个人走我不放心。”吴老起初还推辞,可在调解员的坚持下,最终还是坐上了车。一路上,吴老不停地念叨着感谢的话,雨点噼里啪啦地打在车窗上,车内却满是温暖的氛围。

到达楼下,调解员搀扶着他走进楼道,打开房门的瞬间,调解员不由得陷入沉默——昏暗的房间里,桌上放着一盘干掉的土豆丝和几碟小咸菜,墙角堆放着舍不得丢弃的废品和杂物,都在无声地诉说着一位独居老人的节俭生活。调解员心里涌出酸涩的情绪,他掏出手机,把自己的私人手机号存到吴老的手机里,并嘱咐道:“老班长,您平时多买点有营养的东西,把家里收拾收拾,住着也舒服。”面对调解员无微不至地关怀和温暖的叮嘱,老人坚持把调解员送到楼下,反复叮嘱:“路上慢点,注意安全,今天真是太谢谢你了!”。

调解员回到法院办公室,刚坐下,办公室的座机就响了,接起电话,那头正是吴老关切的问候。“你安全到单位了吗?我还要跟你说声谢谢……”挂掉电话,某安居置业公司的工作人员同时发来消息,表示已经为吴老开好票据申请了无租户补贴,并十分感谢法院在当日内就达成了调解。看到消息,调解员的心中百感交集,他看着窗外渐渐变小的雨势,思绪万千……

先行调解搭桥梁 司法温情解民忧

  宣州法院的先行调解室,并不只是诉讼前的“过滤网”,更像是司法服务与百姓需求的“连心桥”。在这里,调解的不是冰冷的法条,而是人生百味;化解的不是简单的纠纷,而是生活困境。每一次耐心地倾听,每一次主动的帮扶,都是为了让更多像吴老这样的困难群众在遇到难题时,能感受到司法的温暖,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而调解员通过 “政策讲解 + 情感疏导 + 主动帮扶” 的调解模式,既维护了法律权威,又彰显了人文关怀,增强了群众对司法工作的信任,进一步营造 “矛盾化解在基层、温情传递在身边” 的良好社会氛。(吴德艳 张心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