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泗县红薯远近驰名。近日笔者来到泗县黄圩镇华新村,看看这里的红薯是如何为这个曾经的贫困村出列脱贫立下汗马功劳的。
“华新村位于泗县西北部,地处偏远,与江苏省隔河相望,全村有耕地面积八千多亩,总人口数近七千,人多地少,境内沟渠、汪塘众多,贫困发生率7.6%,村无特色产业,集体经济零收入,基层党组织相对较为涣散,2014年被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村。”该村驻村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张志文介绍。
如何能够改变贫困这一现状,使群众“腰包”鼓起来、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收入,是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苦苦思考的问题。
带着这个问题,2017年上半年驻村工作队多次走访考察,发现华新村土壤适宜种植红薯,于是积极给群众作思想工作,将村里流转的350亩土地用于红薯种植。2017年下半年得到上级的40万元扶贫项目资金后,建设了两个红薯温室大棚及地窖,2018年年初又向上级争取了150万元的红薯育苗大棚项目资金,建设了59个红薯大棚,逐渐的形成了如今的红薯育苗基地。
“如今红薯育苗大棚产业扶贫基地带动了村里16户贫困户务工,农忙季节,月收入达1500元以上,全年在3000元以上;并与29户贫困户签订了种植协议,种植面积156亩;另外每年还为村里带来11.4万元的集体性经济收入;在农村“三变”改革、折资入股的大环境下,2018年全村188户建档立卡户因红薯育苗扶贫基地而再次收益,有效的带动了贫困户脱贫,为脱贫出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华新村下派驻村专干说。
听着驻村专干的介绍来到了红薯育苗大棚基地,打开拱棚的两层塑料薄膜,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绿玉葱葱的红薯苗。
“大家现在看到的红薯苗是2018年种植的红薯收获走向市场后,秧子截断再次植入到别的棚里让其保温受暖,在春季到来时,这些就可以作为第一批红薯苗子销售至全国各地,今年春天接收到了不少货单,供不应求。”该大棚经营主体负责人拿起1米多长的苗秧说道。“到冬初时收获红薯后的闲置大棚,种上莴苣、青豆等反季节蔬菜刚好可以赶在春节前走进市场,卖个好价钱,一年四季棚子不会闲着。”
望着红薯育苗大棚基地,华新村驻村工作队队长张志文深深的感慨到:“红薯基地为壮大村集体收入可谓是立下汗马功劳,更重要的是带动了一部分贫困户劳动就业,并给全村村民起到示范作用,我们村计划再申报的红薯育苗大棚2期项目,如果能够及时建成,在加上经果林等其他收入,预计3年内集体经济收入可达50万元,到时可以将全村大部分贫困户都带动起来,让大家脱贫后有保障,生活更加有奔头。”
笔者离开华新村,沿着301省道,一眼望去,颜色青翠,万条垂下绿丝绦,路两旁的柳树像一把把伞,给这炎热的天气带来了凉荫,59座红薯育苗大棚有序的分布两侧,正在为这个曾经的贫困村带来了源源不断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