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王店孜乡贫困户赶上精准扶贫的班车,在扶贫政策的帮助下,激发内生动力,发挥自身能力,努力拼搏,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用勤劳和汗水在18年脱去贫困户的“大衣”。
“逆风行者”翟峰清
王店孜乡高寨村翟峰清是一位残疾人,身残志坚却不等不靠、主动“出击”,积极发展产业脱贫,力争靠自己的双手让家庭摆脱贫困。为积极主动争取扶贫产业,他多次与帮扶人去产业发展大户家唠嗑,请教经验。经过了一系列的市场考察和分析后,又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决定在家发展养蜂业,生产蜂蜜。
由于前期缺乏养蜂经验,造成大部分蜜蜂“离家出走”。首次失败并没有吓倒翟峰清,在帮扶责任人和村“两委”的支持和帮助下,他精神劲更加充足了。养殖蜜蜂技术是翟峰清首要攻克的问题,勤奋好学的他一边请教本地养殖蜂蜜“土专家”,一边自己上村图书室寻找养殖蜂蜜相关的书籍。后来,村室开展农民夜校,他也早早去到听课学习。
几个月下来,他慢慢掌握了采蜜、以及制作蜂王蜜的养殖技术。养殖蜂蜜产业逐步走入正轨,翟峰清家庭收入稳定下来,深知国家扶贫政策的他主动找到帮扶责责任人和村“两委”说;“我虽然是一名贫困户,但是我感谢党和政府,党和政府没有忘记我,积极帮助我脱贫致富,我不能当糊涂人,我不能拖政策的后腿,我自愿带头脱贫,给其他贫困户做个榜样。我现在已经掌握了养殖技术,我对今后的生活充满希望,我也要和大家一样奔小康。”
“妇女也顶半边天”姚秀英
来自刘郢村的姚秀英,丈夫是重度残疾,她只有靠种地和做些零工维持家用。2015年她成为贫困户,加上丈夫的残疾补贴,生活才算是能过。然而天不遂愿2016年丈夫去世,留下孤儿寡母和年迈的婆婆要照顾。
2017年村里组织全村贫困户到陶士成的鱼场现场学习养鱼技术,并将油坊庄集体沟塘免费承包给姚秀英5亩。村里还帮助她申报产业,财政补贴4000元。姚秀英是一个不怕吃苦的中年妇女,她说觉得:不勤快,再好的政策也没用。
包组干部陶士清还介绍姚秀英到万森种养专业合作社务工,每天收入50元。她说:“不能一直依靠政府的帮忙生活,我得为政府减轻负担,靠自己的劳动脱贫,把贫困名额让给更多有需要的人。”
“不忘初心”王店贵
王店贵,男,王店孜乡曹庄村曹小庄人,现年71岁,家里有2口人。王店贵的妻子刘风娥患有重度糖尿病,导致神经病变、视网膜病变。为了给她看病,他先后花去了十几万元,使这个本就并不富裕的家庭陷入了贫困的深渊。
为让妻子得到更好的治疗,他在农村这块广袤的土地上开辟了自己的人生之路。2016年,王店贵经过考察和分析,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决定发展种植生姜。他的帮扶人热情帮助其申请产业。在种植过程中,但由于缺少种植生姜的知识,瘟病防控不到位,导致生姜大面积死亡。但他不气馁,在帮扶人的帮助下,查阅书籍,下载资料等终于慢慢地掌握了生姜的适应期。他每天天不亮就起床,深夜还要再起来到生姜地转一圈,观察生姜的生长情况、健康状况等,如发现异常,及时诊断治疗。虽通过边学习、边实践,他终于全面掌握了全套种植生姜技术。
王店贵在种植生姜上成功了,但是他没有忘记农民的根本,“不忘初心”。即使养生姜再挣钱,也不能荒了自己的土地,相反要把田地庄稼种植的更好才行。望着收成并不理想的耕地,王店贵决心再闯一闯,他利用养生姜赢利,加大在土地上的投入,遇到技术问题去问、去学,最终他明白了农药的药性及喷施,清楚了化肥的结构和功能,凭着韧劲和吃苦精神,经过一年的实践,另一方面为了增加收入,他又养殖蜜蜂产蜂蜜,又为家庭增添了一条增收渠道。
“四平八稳”周义超
周义超,王店孜乡二郎村委会西瓦房贫困户。在纳入贫困户之前,家里收入全靠田地及两个儿子在附近打零工赚取,生计难以维持。帮扶责任人和村里根据周义超的实际情况和真实意愿,最终决定帮助其发展种植毛豆和养殖黄牛,并解决其他生活上的问题。
经过帮扶人员的不懈努力,不断多次深入与周义超沟通,不断鼓励他们靠自己双手脱贫致富。周义超和妻子、儿子四人靠勤劳双手奋斗,意志坚定摘掉贫困户帽子。如今,周义超一家不止种植毛豆,自己另外种植玉米、小麦。大大提高了家庭的整体收入,解决了生活的各种问题,还让家庭收入从以前一年七八千收入,变成了4万多元。
像翟峰清、姚秀英、王店贵、周义超这样的贫困家庭在农村有很多,贫穷不可怕,可怕的是穷心,穷希望。只要坚韧的推开困难,勤劳战胜贫穷,乘好精准扶贫的“东风”,相信在党和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在村里所有干部的帮助下,贫困户未来的生活会更加美满幸福!(储晓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