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辆10米长的高栏大货车停靠在77号温室大棚外,10多名农民工正在将嫁接好的瓜苗装箱、装车。“这是运往北京丰台的10万棵‘风抗3号’和‘红肉金城’西瓜苗,上午装车,晚上就到。”近日,埇桥区褚兰镇香梅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杜长月告诉记者。
褚兰镇板桥村嫁接瓜苗已有30多年历史,现有各类温室育苗新型组织92家。从业人员近2000人,2018年生产瓜苗1.2亿株,占全省产量的三分之一,销往宁夏、新疆、山东等27个省市自治区,年产值近亿元,全村人均瓜苗收入1.2万元以上。
走进77号温室育苗大棚,这个宽13.6米,长140米,平均高速3米的大棚,占地面积3.5亩,年生产嫁接瓜苗180万株。大棚内近60多名务工农民,有的在嫁接瓜苗,有的在管理瓜苗大棚,有的在装车外运。晁红莲今年42岁,是板桥一组村民,在这里已经干了6年。只见她手起刀落,把一颗不足3厘米的瓜牙削留1厘米左右,另外一个农民将削好的瓜牙插进南瓜苗心内,第三位农民用嫁接夹子将嫁接处夹紧,整个过程不出3分钟。“3人一组,每天有100多元收入,6个月能挣2万元左右。”晁红莲说,不误种地,又能照顾家庭老小,里外都合算。
67岁的贫困户马厚书已在这里打工9个年头,他在棚内清洗嫁接盘,帮助装箱装车,烧煤增温,干的非常用心,“哪里需要哪里去,每月有2000元左右收入,吃油买盐,人情礼节全够了。”老马对自己这份工作十分满意。马厚书爱人患有严重智障,生活不能自理,又收养了一个不满8岁女童,家里只种了2.8亩地,每年收入不到3000元,一家人里外都靠他这份工资。
石板村的育苗嫁接基地,培养着一大批农民技术工人,在满足本村和周边乡镇技术需要的同时,还组织技术人员外出创收。46岁的王凤玲,就是从这里走出去的代表。褚兰镇农技站长杨洪,接通了正在宁夏银川市南郊温室大棚内的王凤玲视频。占地5.6亩的钢架式温室大棚内,王凤玲带领的160多名本村技术工人,正在嫁接“丰抗3号”西瓜苗。“我们在这里一切都很好,每天有300多元收入,请家乡的老少爷们放心。”
据了解,近几年来,埇桥区农业农村局先先后为石板村培训新型职业农民206人,多次组织外出考察学习,并与省农科院、国家瓜果产业技术实验基地、省农业大学等四家科研院校挂钩,将打造新型瓜苗产业园,2年内,将园区扩大到1000亩,年创产值2亿元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