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新闻网乡镇融
合作热线:0551-65179778      来稿邮箱:anhuixzr@vip.163.com
“封村”第十天,一位村书记的巡村路
来源: 2020-02-11 10:14:03 责编: 喻寒松

这是东至县泥溪镇元潘村“封村”的第10天。2月8日晚,村口的新冠肺炎疫情“卡点”上,4名值守志愿者正顶着刺骨的寒风坚守岗位。

晚上8点半,村书记王建康和村“两委”干部们拎着瓜果茶点、端着煮好的汤圆,踏着夜色出现在众人面前。“今天是元宵节,大家为了家乡安宁不能与家人一起过团圆节,我们就在这里与大家一起过个快乐奉献的团圆节!”虽然多天的超负荷工作让人备感疲惫,但他还是提起精神给值班人员加油鼓劲。

寒暄过后,王建康来到“卡点”旁的小店,丢下村里退休教师托他捎来的300元钱,嘱咐道:“村民捐的,晚上给他们煮点宵夜。”此刻,夜色渐浓,他即将开始一天最后的工作:巡村。

坚持

路过村部门口,王建康瞧见隔壁的卫生室依然灯火通明。疫情防控期间,作为全村唯一的村医,钱杰凯为了守护13个村民组2018人的健康,在这里临时安了家。

“压力特别大,比往常春节累多了。”这个当了23年村医的中年汉子告诉安徽日报农村版融媒体记者,该村共有8户18人从武汉返乡,加上与他们密切接触的村民共计有78人,每天要跑两趟测量体温,“一趟最少两个多小时。”

 村医

 村医钱杰凯正在核查日常记录信息

由于该村已实现封闭管理,村民看病的需求也转移到村卫生室。“买药我老婆可以帮他们取,要看病就得等我。”每天出诊回来,钱杰凯都会看到两三个村民等在那里,有时候晚上十一二点也会有人来瞧病。为方便工作,他索性在观察室铺了床铺,又在门口搭了个灶台,“只要村民都健健康康的,苦点累点不算啥!”

作为武汉返乡村民,陈少华在元宵节当天收到了解除隔离的通知。“我们一家三口从武汉回来,腊月二十五到村。”返乡后的第五天,他们被要求居家隔离。身为武汉纺织大学的老师,他从网络和村里宣传上意识到了疫情的严重性。

“刚开始有点慌,但是村里的关心让我们渐渐适应了隔离生活。”陈少华说,村医每天都会上门帮助他们测量体温,询问身体情况,村干部们也会定期来聊天谈心。为更好地服务武汉返乡隔离人员生活,该村“两委”还给每户都建立了线上微信群,帮助他们解决生活难题。

“村书记、村医等都在里面,前段时间我家过年囤的东西快用完了,我在群里发了个信息,他们就立刻安排人员采购送到家门口,服务太到位了!”陈少华觉得,现在要做的就是继续做好个人防护,“不给村里添乱就是最大的支持。”

服务

晚上9点多,王建康巡村的路走了将近一半。途经夏小仙居住的村民组,他停下脚步,觉得一年前聘她担任扶贫专干,是一个无比正确的选择。

“封村”之后,32岁的夏小仙成了全村人的“跑腿小妹”。“我们建了个群,把各家各户的人都拉进来,负责统计需求信息。”她对安徽日报农村版融媒体记者说,为满足群众日常生活所需,村里决定通过微信征集信息,安排她每天两次来回镇里采购物品。

扶贫专干 

村扶贫专干夏小仙为民代购

为节约时间,减少不必要的接触,夏小仙把自家的私家车变成了“提货车”。“刚开始主要是拿快递,封村时间久了,村民需要的东西也越来越多。”从蔬菜到药品再到婴幼儿用品,现在她每天采购清单上的数量已达60件之多,“遇上有村民急用的东西,我即便回来了也得多跑一趟。”

贴人、垫钱、贴油费,这些在夏小仙看来根本算不上事。她最担心的是一个人满足不了全村人日渐增长的代购需求:“我找王书记商量了,他说马上给我加人,还要配辆更大的车!”

王建康从不担心人手不够的问题。在该村开展疫情防控工作的第一天,就有不少党员主动要求“参战”。“我们出村进村就一个出口,值班人员三班倒,即便封村要安排人员值守,也只需要9个人。”他对记者说,没有选上志愿者的村民依然积极参与防疫工作,“有捐款的、也有捐物的,都热心着哩!”

“我虽然只是名入党积极分子,但我一直以一名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很荣幸能在关键时期为大家服务。”作为志愿者之一,在温州做装修生意的返乡村民王国志语气坚定地说。

大年初三开始,他主动请战到疫情防控一线。除了正常排班值守“卡点”,村里还安排王国志白天拖着音箱绕村宣传。走村过巷的过程中,他嫌音箱滚轮在地上摩擦的声音太大,影响宣传效果,每次都是拎着几十斤重的设备跑遍全村,“这点苦算啥?疫情严重呢,要让大家都知道。”

 捐 

志愿者王国志手提音响走街过巷宣传疫情防控知识

等待

巡村接近尾声,王建康把村里大大小小的事儿在脑海里捋了个遍。“现在最紧迫的是村里金丝皇菊基地复工问题。”那片距离他家2.5公里、占地500亩的基地,从2015年被招商引资企业流转后,每年都能带给村里和村民百余万元收入,“马上要到扦插、移植的季节,基地属于人员密集型用工,疫情管控是个难题;如果不能如期开工,企业的损失又会很大。”

皇菊

金丝皇菊基地加工厂,村民正在分拣菊花(资料图)

天亮了,住在县城的高卫宇同样心急如焚。作为金丝皇菊基地的负责人,他已经多次和县农业农村局、当地政府沟通。“我准备了一套复工方案,分批分组用工,每组3-5人。”他算了算,分批用工将增加工资成本近20万元,但误了农时一年的收成就没着落,“现在已经和镇村初步商定好,3月份恢复生产。”

大人们在等待着复工,孩子们则期盼着早日回到校园。元宵节当天,村民李德华接到女儿学校发来的线上复课通知。隔天一大早,在客厅的餐桌上,他准时打开了教学视频。

“我们来讲一下什么是时针、分针和秒针⋯⋯”这个在县实验小学念二年级的8岁小女孩端坐在桌前,认证地盯着手机屏幕。40多分钟的教学视频结束,她用稚嫩的童音向母亲询问:“什么时候能回学校呀?我想去上学!”

此刻,村庄早已从沉睡中苏醒,所有人都在拼尽全力,让生活回到原有的轨道。安徽日报农村版融媒体记者 王逸群)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