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份以来,宣城市宣州区紧紧围绕“脱贫攻坚”整改工作,积极探索“大喇叭”大声讲、“微视频”动态讲、“宣讲队”定点讲等创新方式,构建了“入耳、入眼、入心”三位一体的宣讲模式,真正将“脱贫攻坚”说到百姓心坎上。
5月26日上午,在该区沈村镇胡村回族村村委会,30多名村民聚在会议室,观看该区脱贫攻坚专题宣讲视频——《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大伙谁也没有想到,在这个短短一刻钟的视频里,居然看到了村里的名人:董志强。今年42岁的董志强是身残志坚、自强不息的典型。9年前的一场车祸让董志强高位截瘫,4年后,他却靠嘴里的一根竹棍操作平板开始了二次创业,在网上卖起了菜。叼在嘴里的竹棍,成为他人生“快捷键”,更是他生活的“支点”。
看到视频里的董志强,大伙觉得既熟悉有激动。“他这样乐观向上、自强不息的精神真是了不起!”“视频里面讲的都是身边的真人真事,看了感觉很亲切,值得我们学习。”村民们纷纷感慨道。
在大伙观看宣讲视频时,董志强在刚刚上线的宣州扶贫馆app里完成了一单网上订单。“去年生日那天,我加入了宣城市蓝天救援队,帮忙做下后台数据统计,这两年生活越来越充实,心里很高兴。”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今年来,该区区委宣传部在精心撰写宣讲稿的基础上,邀请“理响宣州”理论宣讲志愿服务队队员朱静拍摄了时长15分钟的宣讲视频——《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该视频讲述了宣城市最美一线扶贫人李佳多年驻村扶贫的恒心故事和自强贫困户董志强“身无双飞翼、心有凌云志”的信心故事。
“用身边人讲身边事,用身边事激励身边人,大伙都很受鼓舞!。”回族村清真寺的主持姚传来说道。
5月份以来,《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在全区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便民服务大厅、企事业单位播放场次达270余场,受众达3万人次。
5月的宣州大地,舞动着火热、燃烧着激情、践行着初心。13名“理响宣州”理论宣讲员,奔赴该区13个贫困村,走进田间地头、走进扶贫车间、走进爱心超市、走进先锋长廊给大家讲述身边的脱贫故事。
“乡亲们,下午好啊,今天来想给大家讲两个我们身边的脱贫故事。”5月26日下午,“理响宣州”理论宣讲员龚萌走进该区黄渡乡安莲村就业基地,用“家乡话”“身边事”给大家进行了一场脱贫攻坚理论宣讲。
55岁的璩义虎一边忙着手中的活,一边竖着耳朵听宣讲故事。“以前只在电视上看过宣讲团,现在都走进车间,在我们身边给我们宣讲了,讲的还都是我们身边的人和事,感觉好亲切。”
璩义虎是安莲村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户,2019年1月,村里的就业基地正式启用了,同时落户的有婉饰琳家纺和晨光电子两家企业。璩义虎也开始在车间工作,每个月2000多元的收入,让他在脱贫道路上越走越稳。
“这次宣讲跟以往确实很不一样,离开会议室,走进就业基地,面对面的给乡亲们讲解脱贫故事,感觉和百姓的距离更近了,心也更近了。”宣讲员龚萌自豪地说。
“把理论宣讲“室”搬进扶贫车间,讲群众身边的故事,传播脱贫攻坚领域最新工作动态,让老百姓成为扶贫工作“知心人”“明白人”,既接地气又暖民心,真正打通了服务群众、关心群众的最后一公里。”黄渡乡党委书记张杨兵由衷地说。
初心如磐,使命在肩。脱贫攻坚整改以来,大喇叭传递的“新”音,微视频演绎的“强”音、宣讲团讲述的“乡”音汇聚成了宣州区老百姓内心深处的共鸣,真正凝聚起万众一心打好脱贫攻坚战役的勇气和信心。(陈莉 郭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