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新闻网乡镇融
合作热线:0551-65179778      来稿邮箱:anhuixzr@vip.163.com
瀛洲镇:“现代愚公”的“扶贫路”
来源: 高建慧 周明助 2020-10-22 16:42:19 责编: 陆杨

eb8185df3516832e9e4b35b12f76b6e


一把铁锹、一个钉耙,一把锄头、一辆电动三轮车,他凭着这些简单的工具,先后花了200多天,为乡亲们筑就了一条“扶贫路”,被大伙儿尊称为“现代愚公”,他就是绩溪县瀛洲镇瀛洲村仙川组人胡万明。

胡万明今年57岁,他从小学习木匠技术,一直在杭州努力打拼,吃苦耐劳的性格让他成为在外务工的佼佼者。然而在他内心始终萦绕着一股乡愁,总惦记家乡那些未脱贫的乡亲:“脱贫攻坚的道路上我能做些什么呢?”

他所在的仙川村上石桥至野坑塘路段是村民到田间地头干活的必经之路。250米长的“羊肠小道”,一到下雨,坑坑洼洼的烂泥路让人走在上面一不小心就摔跤,农用的单轮单常常陷入半天拖不上来。胡万明想着何不为乡亲们修一条“扶贫路”呢?

说干就干!从2018年开始,胡万明便分期分段开始修理机耕路。他先整理好路基,用电动三轮车到离家2公里外的百亩坦路边装砂土来铺路。他一锹一锹地将砂石装满电动三轮,往往需要半小时,因电动三轮车没有自动卸载装置,他又一锹一锹将砂石卸下来均匀地铺在路上。就这样,每天装4车,连续装了两个月!轮胎破了一个又一个,1100元电瓶更换了一组又一组。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前前后后4个多月的劳碌,原来的“羊肠小道”变成了今日路面3米宽的机耕路,平坦、整齐、干爽的路面,为村里人出行提供了相当大的便利。

为了这段道路更严实,胡万明又到处找石头对这条机耕路进行加固。为了找石料,方圆10公里的登源河畔、村庄边、田间里、小山上都有他足迹与单薄的身影,最后终于修砌成了4条总共长约50米,平均高2米的田磅与塘磅,让这条“扶贫路”更加稳固。当看到村民们播种施肥可以用车拉,不再用肩挑肩扛时,胡万明脸上挂满了舒心笑了。

可他还是不满足。当他看到村里上石桥至水口的老水渠年久失修,渠内被石头、淤泥、竹根树根等“占领”,村民们只能种干粮,而且是靠天收时。胡万明又动了心思,决心修复这条水渠。

2019年10月,胡万明提前从外地返乡,开始着手修理这条水渠。他先砍掉上面的竹、树,以及大量的带刺杂草,然后独自一人一锄又一锄地挖、搬、扛。面对这费力费时、难上加难的老水渠工程,胡万明没有放弃,连续“刨”了29天,才将约45米长的老水渠挖出一条能容下直径70厘米的水泥涵洞。

紧接着,胡万明自掏腰包垫资近5000元买来材料,和本村的贫困户一起连续作业拼结了40个涵洞,又做后期加固维护。尽管在寒冷的严冬,每天他都是汗流浃背;尽管脚上穿着雨靴,裤子袜子都是潮湿的,脚趾肿得如同萝卜头。吃尽了苦头的他,最后看着涓涓流水从管道内淌出,心里乐开了花。

“我是地地道道的农村人,生长在这块土地。看到村里稍有能力都外出务工了,家里只剩留守的儿童与留守的老人,运输肥料、稻谷等还是靠肩挑、或扛、或驮,一瘸一拐看着让人心疼。自己多出点力多花点钱,能让家乡早日脱贫奔小康,我在外挣钱才更有意义。”胡万明憨厚地说。(高建慧 周明助)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