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岗位送到家,收入稳定了!”“技能培训到地头,增收更有能力了!” 近年来,泗县通过促就业、送技能、消费扶贫等举措,下大力气帮助全县人民脱贫致富奔小康,人民群众看得见的获得感越来越多。
就业岗位送上门
12月23日,早晨起床后,泗县屏山镇屏东村村民姚玉兰,就拿着钳子、扫把,和工友一起朝着家附近的屏山走去,两年多来,她已经习惯了自己的另一个身份——护林员。
今年50岁的姚玉兰,是泗县屏山镇屏东村的村民。守着几亩薄田,又要一个人独自抚养儿子。患有严重腰间盘突出的姚玉兰,在2016年成了建档立卡贫困户。要想脱贫快,找到就业好门路尤为关键。考虑到实际情况,村里给她提供了一份公益岗,让姚玉兰在离家不远的屏山上干起了护林员。“我们这个护林队伍一共有20多个人,排好班,我们几个人一组。遇到节假日的时候,山上的游客多,我们有时就要在这里待上一整天。”姚玉兰说。
穿上养护服,成为一名护林员,实现就地就近就业,姚玉兰说:“哪有工作不辛苦的,关键是我们以前想辛苦都找不到挣钱的门路,现在有了一份稳定的收入,我心里可踏实了。”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近年来,泗县通过开发护林、护路、保洁、光伏电站管理员等各类公益性岗位,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助贫,让贫困户实现家门口就近就业,有效增加了经济收入。“这些举措充分调动了贫困户就业主动性,激发了他们的脱贫斗志,并有效实现了贫困户稳定就业和持续增收,为实现稳定脱贫奠定了坚实基础。”该县人社局主要负责人说。
掌握技能天地宽
“作为一名贫困户子女,能通过技能培训成为一名幼儿园老师,我真正是跳出了龙门了。”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泗县瓦坊乡贫困户姜涛开心地说。2019年7月,姜涛从大专院校毕业以后。受疫情的影响,很多岗位都对技术、经验有严格要求,几乎零工作经验的姜涛在找工作的时候屡屡碰壁,为此,她一直为就业而发愁。村扶贫小组长在入户走访的时候告诉姜涛,县人社局正在开展2020年技能脱贫培训民生工程,培训的对象主要是贫困户。“参加培训不仅能学到就业技能,而且结业后还给我介绍工作,这无疑是我生命中的一道希望之光。”
这是泗县依靠技能培训帮助村民脱贫增收的缩影。泗县采取“送教上门”“送出上学”的方式,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因产业施策,一方面为村民带来实用技能培训,帮助村民掌握技能,一方面定向培养贫困家庭子女,以教育的方式从源头上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瞄准提升贫困人口就业技能的“准星”,充分发挥驻村工作队、扶贫小组长、网格员的作用,对贫困劳动者培训需求进行摸排,根据需求制定个性化培训“菜单”,坚持以“线上线下相结合”模式,集中全力开展技能脱贫培训工作。
消费扶贫助农增收
最近,屏山镇屏北村的村民房春胜,在家里足不出户就接了一个“大订单”,让困扰房春胜心头多日的烦心事,有了一个圆满的解决方案。今年82岁的房春胜因为患有心脏病,需要长期吃药,独生女儿又远嫁外地。2014年,村里将房春胜和老伴郭凤侠纳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成为贫困户之后,房春胜在家扎起了“土扫帚”。扫帚扎的结实耐用,价格也公道合理,可是每天的销售量却不尽人意,看着堆满屋子的扫帚,房春胜心里着急起来。驻村工作队在了解到情况后,积极牵线搭桥,用消费扶贫的实际行动,解了老人的燃眉之急。工作队经过和村里的学校联系,学校一次性采购了房春胜家200把扫帚,并签下了以后的订单合同。解决了销路问题,房春生见人就说:“我老头子扎着扫帚,虽然手上累点可是心里可乐了。”
连日来,泗县积极响应“消费扶贫”倡议,通过政府搭台承销、帮扶单位助销、龙头企业助销、商场超市直销、社会力量代销等方式,充分发挥工会带动消费扶贫作用,拓展网络扶贫”等一系列组合拳,让贫困村、贫困户的农特产品在城市中“卖卖卖”,城市的菜篮子、果盘子、米袋子更丰富了,当地老百姓的钱袋子也更鼓了。(单珊)(安徽日报驻宿州记者站何雪峰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