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野平畴麦苗青青,抗旱水渠流水潺潺,干净整洁的马路两旁,映入眼帘的是一幢幢排列整齐的宽敞民居。近日,从六安市裕安区城区出发,一路向南不出半小时,笔者便来到苏埠镇陵波村。
四月中旬的陵波村,人们穿梭忙碌在田间地头、鱼塘养殖场、专业合作社,一幅幅热闹的生产生活场景,合力演绎着乡村产业兴旺“交响曲”。
“发展产业是脱贫致富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也是增强造血功能、帮助群众持续增收的长远之计。”陵波村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队长史劲松告诉笔者,近年来陵波村因地制宜抓发展,科学规划谋布局,综合考虑土质、气候、劳动力、交通等多重因素,培育发展壮大各种产业,为乡村振兴锻造“脊梁”和“主心骨”。
“以前在外地学习灵芝种植,回乡后,我租赁村集体的土地,发展灵芝种植,一年下来有约十几万元的收入。”在裕安区立果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合作社负责人吴超介绍说,灵芝盆景根据大小、造型,价格从几十元、几百元到几千元不等,把灵芝培育成观赏灵芝,赋予了它较高的观赏价值、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市场供不应求。此外,合作社还研发出灵芝切片、灵芝孢子粉挂面等产品,不断提高灵芝的附加值。同时,为增加经济效益,合作社还种植了大棚西瓜和其他中药材。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陵波村注重发挥能人大户作用,发展产业,带动周边群众共同致富。笔者来到华润科技养殖有限公司时,公司负责人张德明正在安排给鱼塘消毒,便于下一步将培育的黄颡鱼苗投放到鱼塘。据了解,华润科技养殖有限公司780亩的鱼塘,每年可产黄颡鱼200万斤,高峰时一天用工量达70人。
从早期的四大家鱼养殖销售,到现如今大规模的黄颡鱼育苗,并带动辐射周边群众养殖,离不开企业负责人的战略发展眼光,更离不开良好的水质资源。“去年9月,村里仅用了2个月时间建了新桥,大家别提多高兴了。”在惠民桥附近,村民袁学文、郑启霞夫妇告诉笔者,他家在河对岸有2亩耕地,因一河阻隔通行不畅,以前想种点粮食都十分不便。为了发挥其经济效益,扶贫工作队和村里积极争取,新建了一座惠民桥梁,使河对面的大片田地焕发了勃勃生机。
“桥起路通路灯亮,渠通水清产业兴,广播响起政策明、监控守护万家安……”陵波村的产业发展,离不开良好的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史劲松介绍说,由于农户建房缺乏整体规划和济广高速横穿整村等原因,该村农田水利灌溉不畅、产业发展受阻,在积极向省、市、区相关部门争取项目和资金后,村里建成了2公里户户通道路,改变了“晴天一身灰、雨天满身泥”现象。同时,村里还对约3公里的老水渠进行了清淤及硬化,让淠河一汪清水入村来,促进了产业发展,更方便了群众生活。(张世巧 康家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