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9日,我随芜湖市作家协会组织的“追寻红色记忆,助力乡村振兴”采风团,来到位于长江北岸的鸠江区白茆镇。
英雄丰碑
渡江烈士纪念碑坐落在白茆镇的永胜村,滨临浩荡的长江。高耸挺立的纪念碑上镌刻着“渡江烈士永垂不朽”八个遒劲大字,四周松柏常青。白茆镇中心学校历史教师蒋昌盛向我们讲述道:这里长眠着16位在渡江战役中牺牲的烈士,有的是被长江对岸国民党兵的枪炮击中,有的是在渡江时被敌人的军舰撞翻了船,跌入江中,遗体被当地村民捞起,他们大多是山东籍战士,年龄在20岁左右。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他们献出了年轻而宝贵的生命。我们在纪念碑前伫立良久,深切缅怀革命先烈。
白茆镇永胜村还是渡江第一船的始发地。当年,这一带沿江的群众积极参加支前工作,有的筑路、挖河、抬担架、运输粮草,有的还冒着敌人密集的炮火,划着船把人民解放军送抵江南。
红色摇篮
白茆是革命老区,在六洲中学校园的东南面,有一座建造于民国时期的老房子,砖木结构,共有50余间,这就是胡家瓦屋,它是著名的“党外布尔什维克”、“鲁迅式的战士”胡竺冰的故居。纵观皖江革命史,许多重要历史事件都发生于此。1927年皖江第一个农民协会在这里诞生,1930年12月7日“六洲暴动”在这里策划,宣布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皖南第三游击纵队,打响了皖江人民反抗国民党反动派武装斗争的第一枪。抗日战争暴发后,八路军曾在胡家瓦屋建立中共皖江工委,同时胡家瓦屋还是接应皖南事变突围将士的集聚地和新四军第七师成立的筹建地。解放战争时期,胡家瓦屋是我军的联络点之一。原安徽省政协主席张恺帆评价胡家瓦屋是:皖江人民的革命摇篮,共产党活动中心。
胡家瓦屋走出了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胡竺冰,1918年胡竺冰毕业于安徽省法政专门学校,早年投身“五四运动”,从事反帝反封建斗争,1929年在上海交通大学任职期间,参加左翼作家联盟,1938年任无为县长,全力支持中国共产党在皖江地区开展抗日斗争,为新四军筹集了大批的物质和经费。1940年4月因病赴新四军军部就医途中病逝,建国后胡竺冰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这里还走出了一位著名的军旅作曲家胡士平,他在父辈的感召下,1938年,年仅14岁的胡士平参加了革命,在党的教育下,胡士平刻苦学习,勤奋工作,一生创作了500余首歌曲,其中《珊瑚颂》堪称经典,2019年被选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优秀歌曲100首”,胡士平曾担任海政文化部副部长兼海政歌舞团团长,他的亲五叔就是胡竺冰。
2020年4月,芜湖市文物局投资115万元对胡家瓦屋进行了修缮。胡家瓦屋现为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胡家瓦屋我们一边看一边听取有关人员的介绍,心灵受到了震撼,思想得到了升华。
不忘初心
在座谈会上,白茆镇党委委员、宣统委员陈小芸向我们介绍了该镇发展乡村旅游的情况。白茆镇种植油菜、桃树、荷花、菊花、芍药等经济作物两万余亩,推进打造“春赏花、夏采摘、秋休闲、冬民俗”的四季赏花休闲旅游之地。“以花为媒”推进乡村旅游与农业、文化、红色基因的融合发展,延伸旅游产业链、服务链、创收链。以红色旅游助推白茆现代特色农业发展,推进全域旅游设施。
十多名作家、诗人畅谈了这次采风的感想,一致认为此次采风活动拓宽了眼界、增长了见识,接受了一次红色教育,大家还就乡村振兴和发展旅游提出一些很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如建议套北村要进一步加强道路和景区设施建设;十五公里长的莲花套应增设水上旅游项目,应培养一至两名具有一定专业水准的青年讲解员,以提升白茆镇景区的宣传成效;绵延一百二十余公里的无为大堤,风光壮美,应把它打造成旅游景区等。
一天的采风虽然短暂,却给人留下十分难忘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