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共和国的同龄人李宏塔,在我们安徽乃至全国是响当当的人物,您也不用匪夷所思,提起他没有人不翘起大拇指,更不会有人微词。这在我们这个多元化和自媒体时代是绝不多见的。他这位年龄70后与我这位出生在70后的人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不仅仅我们是忘年交,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我们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新时代的幸运儿。只不过,给了我们如此幸福且平等生活的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李大钊先生是李宏塔的亲祖父。
今年是建党100周年,但你不一定知道,李大钊先生离开我们也有94年了。1920年2月中旬,年关将至。一辆带篷的骡车自北京朝阳门缓缓驶出。车上坐着一个商人模样的人,操着北方口音,从容应对一路盘查,车内的人则一声不吭。到了去天津的大道上,两人开始轻声地谈论着关于在中国建立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问题。骡车上的两个“商人”,一个叫李大钊,另一个叫陈独秀。陈独秀为摆脱警察的拘捕,由李大钊陪同到天津。马车颠簸一路,着实让两人不舒服,但这一颠,也颠出了“南陈北李,相约建党”的一段佳话。1918年,李大钊进入北京大学担任图书馆主任,进入北大的李大钊,很快就置身于新文化运动的中心,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自发举行爱国游行,爆发了轰轰烈烈的五四爱国运动。李大钊积极投入这场伟大的爱国运动,上街散发传单,并积极奔走联络社会各界营救被捕入狱的陈独秀,成为这场运动的重要领导人之一。1920年初,李大钊与陈独秀相约,在北京和上海分别活动,筹建中国共产党。同年3月,李大钊在北京大学组织中国第一个马克思学说研究会,聚集了邓中夏、高君宇、张国焘、黄日葵、何孟雄、罗章龙等一批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青年知识分子,为建党作准备。1924年11月,北京开展声势浩大的支持孙中山北上、反对北洋军阀政府的斗争;1925年五卅运动爆发后,李大钊与赵世炎等人在北京组织5万余人的示威,有力地支持了上海人民的反帝斗争;1926年3月,李大钊在极端危险和困难的情况下,积极领导并亲自参加了北京反对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的三一八运动,号召人们用五四的精神、五卅的热血,不分界限地联合起来,反抗帝国主义的联合进攻,反对军阀的卖国行为。李大钊的革命活动,遭到北洋军阀的仇视,他们下令通缉李大钊。1927年4月6日,奉系军阀张作霖勾结帝国主义,在北京逮捕李大钊等80余人。在狱中,李大钊备受酷刑,但始终严守党的秘密,大义凛然,坚贞不屈。4月28日,北洋军阀政府不顾社会舆论的强烈反对和谴责,将李大钊等20位革命者绞杀在西交民巷京师看守所内。临刑前,李大钊慷慨激昂:“不能因为反动派今天绞死了我,就绞死了伟大的共产主义,共产主义在中国必然得到光辉的胜利”。他高呼“共产党万岁!”英勇就义,时年38岁。
历史不会忘记,我们也不曾忘记。今年是建党100周年,我们寻着革命先驱的足迹,回首凝望一百年前的理想与信念,李大钊遗风在他的孙子李宏塔身上得到传承。
向上的力量。李宏塔1969年3月进入合肥化工厂氯化车间做工人,1973考入合肥工业大学电机系发配电专业学习,毕业后回到合肥化工厂担任工人、技术员,直到1978年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并转任共青团合肥市委副书记,30岁的李宏塔进入仕途,1988年他担任安徽省民政厅厅长, 2008当选为安徽省政协副主席。他每一步都走的都踏踏实实,积极向上。李宏塔说,祖父李大钊和父亲李葆华(曾任安徽省委第一书记、中国人民银行行长)都是不追求个人享受的人。祖父李大钊,为创建北京共产主义小组,从自己120元的薪水中拿出80元作为活动经费,使家庭生活陷入困境。儿女上学交不上学费,冬天家中买不起煤球,冷如冰窖。祖父本人也衣食节俭,经常是一块大饼、一根大葱地对付一顿,衣服也近乎寒酸,外人从衣着上根本看不出他是北京大学的知名教授。以至于蔡元培校长不得不在祖父的工资里,把家里每月生活费扣下,直接交给祖母赵纫兰。“父亲李葆华, 2005年2月去世时,住的房子是上世纪70年代的老建筑,屋子里是老旧的三合板家具、人造革蒙皮的椅子,沙发的弹簧坏了,人坐下就是一个坑。”这种人格向上的力量在李宏塔得到传承,他无论身在哪里,都是一名忠诚的共产党员,党的好干部。
向下的脚步。当了安徽省民政厅长以后,李宏塔有三句“名言”:视孤寡老人为父母,视民政对象为亲人,视孤残儿童为子女。他说到做到。2003年,淮河、滁河流域发生水灾,李宏塔连续20多天奔走在灾区。一位民政厅的工作人员说,那段时间,整天在阳光下暴晒,他胳膊上的皮肤由红变黑,再变“花”,褪了好几次皮,连续好多天嗓子都是沙哑的。20多天跑下来,李宏塔确实累得不行了,随便往哪一坐就打起呼来。驾驶员陈荣友看了心疼,劝他到车上睡一会。李宏塔说:“不行,得去看看灾民们吃的怎么样。”午饭时间,他们赶到颍上县王岗镇金岗村,李宏塔走进一个救灾棚,看到一个老大娘正在做饭,他走过去揭开锅盖,一股热气夹带着霉味扑面而来。他拿起筷子从锅里夹起几颗米粒放进嘴里,嚼了嚼,品了品味儿,又从锅里夹了几颗米让身边的救灾办主任薛昆明尝,薛昆明尝过后肯定地说“霉了,米霉了。”李宏塔的心一沉,急忙问老大娘是什么时候领的救济粮,老大娘说才领回来两天。李宏塔从米袋里抓起一把米走到门口阳光下看了又看,闻了又闻,紧急命令工作人员彻底清查。第二天,李宏塔又带着民政厅有关部门人员走进灾民住的帐篷和庵棚,顿感热浪滚滚,暑气灼人。李宏塔叫随行人员用温度计进行测试,草搭的庵棚里是45℃,帐篷里是50℃,用蛇皮袋搭的庵棚里,温度竟高达55℃。里面待不住,一些灾民宁可露天睡在淮河大坝上。见到地方政府的负责人,他建议党政机关带头腾出办公室对灾民进行第二次安置,说帐篷里的温度太高,让随行人员拿出测试温度的记录请县长过目……几天后,当地就动员党政机关腾出办公室,一次性妥善安置了5万多住在帐篷和庵棚里的灾民。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如今,李宏塔从安徽省政协副主席的领导岗位上退下来后担任中华慈善总会副会长、高级顾问,继续为慈善奔走操劳。
2017年8月20日至26日,我在合肥举办以“不忘初心、致敬青春”为主题的书法个展,多位省领导莅临指导鼓励,李宏塔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难忘的回忆。8月19日晚6时许,我在酒店门口久等不见李宏塔的踪影,我仔细地盯着每辆轿车、出租车,没有见到这位和蔼可亲的老领导从车上下来,我想他是不是忘记我们的约定,沮丧地回到酒店大堂,惊喜地看到他坐在沙发,我说“李主席,没见您下车,您怎么来的?”他笑着说“碧刚,我骑车来的,早到了,不堵车,看你在门口,以为你接别人呢?”后来席间,别人告诉我,李宏塔在合肥骑了几十年自行车,无论是当厅长还是省领导。这一点,从第二天开幕式得到印证,李宏塔是骑自行车到达现场的第一位省里老领导。
李大钊先生生前撰写名联“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激励了几代人,而他的孙子李宏塔确实做到了。李宏塔成为“党员领导干部忠诚干净担当的典范” “共产党人革命传统、优良家风的传承人”,他用脚步丈量民情,用实干赢得民心,做好做活了为民服务的大文章。
6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给李宏塔颁授了“七一勋章”。如今李宏塔深情地说“祖父李大钊的愿望实现了!” “百年风云,我们党从一百年前五十几个人发展成为具有九千多万党员的政党,这期间不仅建立起了新中国,还建立了强大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人民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这并不是我们骄傲的资本,身为一名共产党员,要不断地开拓新的前进道路。作为革命后人,‘七一勋章’将激励着我们继续向前永不停步。”
我想说,榜样就在我们身边。这座“精神宏塔”,塔玲声声催人奋进。
(作者系北京大学博士后、十一届安徽省政协委员汪碧刚)
编辑:王悦
审核:袁家权
来源:江淮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