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镇里帮我解决了大难题,不然我这红薯深加工项目还不知落在哪儿呢!”
说这话是来自福建龙岩的投资商李永桂。
今年初,李永桂在临泉县老集镇流转了4000亩土地,全部种植麦茬红薯,带动周边群众种植红薯7000余亩,并准备办一个红薯加工企业,主要生产宠物食品,出口海外,但土地一直没有着落。
“镇里带着我多方考察,最后选定位于高速出口处的26亩地。这里交通方便,距离种植基地距离较近,很适宜做加工项目。按照计划,9月份即可投入生产,每天可消化鲜红薯2000吨,届时可吸纳300多人灵活就业。”李永桂满脸笑意地说。
自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临泉县把扩大群众就业、增加群众收入作为“我为群众办实事”的重头戏,立足“十四五”规划发展目标,积极探索推进乡村振兴新路径,不断扩大无公害、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农产品种植面积,积极发展规模化蔬菜瓜果种植园,引进农产品加工项目,延长农产品产业链条,做好“土里刨金”文章,着力打造“长三角绿色食品生产供应基地”。
除了种植红薯,老集镇还支持南刘寨村、南于楼村群众流转土地1000多亩,种植优质高粱。通过镇里牵线搭桥,农户与河南某酒厂签订了供货合同,镇农技部门全过程免费提供种植技术和管理服务,高粱收获后全部由酒厂收购。
在姜寨镇高城村,王家军的1200亩金花葵种植基地已经全部旋耕起垄,第一批优质苗已经移植到田。说起去年的种植经历,王家军感叹:“如果不是镇里支持,就没有今年家庭农场这个新模样了。”
2020年,由于天气原因,王家军的家庭农场受到严重涝灾,产量受损严重,但土地租金、工人工资还得一分不少地支付。“这个坎真觉得过不去了。今年,镇里得知情况主动找到我,帮我从信用社贷款20万元,让我渡过难关。有了资金垫底,今年我扩大了规模,每亩地纯收入2000元没有问题。”王家军信心满满地说。
目前,临泉县累计为企业经营和家庭农场解决土地28宗,提供土地9600多亩;解决资金难题12个,提供资金188万元;解决种植技术31项,提供免费技术服务98项。全县发展山核桃5万亩、红高粱2万亩、生姜3万亩、瓜果6万亩、红薯10万亩,硬是从土里刨出一条乡村振兴路子。(赵怀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