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这是后人对诸葛亮成就的评价,人们惊羡于孔明的才智,扼腕于孔明先生“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巾”的未竟事业。想当年诸葛亮受命于危难之际,六出祁山,九伐中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之忠烈,怎不让人潸然泪下?
上个月,我有幸走访襄樊城,拜会古隆中,一探大隐于斯,而让刘备三顾草庐而千秋留名的诸葛先生。在游历古隆中之前,我们先驱车到河南南阳。唐朝大诗人刘禹锡有诗云,“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他们比我们早了近千年,自然他们描述的就比后人所言可信,加上诸葛先生自叙云“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相佐证,我对诸葛先生隐于南阳卧龙岗确信无疑。在卧龙岗,我们参观了武侯祠,小憩于诸葛草庐,但实在体会不到诸葛亮隐居此处的心境,如此喧嚣处,何以吟唱《梁父吟》?诸葛亮隐身处,应当有山,有水,只有有灵气的地方,才能育出杰出人才来,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虽说大隐于世,但当时诸葛之隐,实非大隐,犹林逋虽然娶梅妻,育鹤子,其实也不过在等如贤君文王驾临而已。故依我愚见,诸葛先生隐居地,应当是既能隐身,也不能隐得太深,云深不知处,恐怕君王难以幸临,隐居的目的就无法实现。而南阳卧龙岗,一览无遗,起不到欲隐还显的效果,也满足不了君王文似看山不喜平的心理,也不能起到隐者抬高身价的效果。据此,我猜想,南阳不是诸葛理想隐身之所。只是诸葛先生称其躬耕于南阳,有点让人百思不得其解了。后听导游解说:古襄阳乃南阳郡辖,故诸葛对外称在南阳亲躬,实则为襄阳古隆中是也!听此一说,我们便下南阳向襄阳,至古隆中,聆听一下诸葛先生三分国的隆中对策。
进入古隆中,穿过一徽州人氏陈某在此做官时修的上书“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的牌坊,攀上一座不太高的小山。这没关系,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嘛,何况是堪比三圣的诸葛先生呢!再往里稍行,即见先生躬耕地,地中央修一亭,乃民国国民政府所修,当时正值日中战事紧张,可能想借修此亭,壮军威,鼓舞士气吧!亭上的琉璃瓦及瓦当都有些破损了,见证了岁月的沧桑。穿过刘皇叔雪夜三顾时走过的拱形小桥,瞻望一下草庐碑,驻足于郭沫若先生书写的诸葛草庐前,从字迹中我们分明可以看出郭老在写这四字时的犹豫心情,不似在南阳时写这四字的流畅,力量不足,虎头蛇尾,也显得郭老对何处是诸葛隐居地真遗迹的彷徨。在三顾堂前留下到此一游的身影,我们又来到了古隆中的武侯祠。此处的祠,与南阳相比有种深山藏古寺的神秘,但祠中供奉的武侯等人的蜡像却没有南阳的那般精细,显得栩栩如生,略显粗糙。导游在此给我们介绍了诸葛先生在此时隐居时的境况。那时的诸葛先生,其叔在刘表手下为大官,两姐姐嫁与当地两名门望族,而自己也与刘表之子等一帮官宦子弟子为同窗。稍长后,先生娶当时另一名门望族黄氏女为妻,完成了出山的必要准备。也就是说在荆州的四大家族中,都有了先生的人脉。原来,我读先生说自己是布衣,还以为他与本人一样,同为草根,今日方知,此布衣非彼草根也!
作者:万家阳
编辑:刘鹤 朱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