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8日,全国“两优一先”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党中央追授16名同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吴瑞武同志名列其中。消息传来,群情激动,人们面前又清晰浮现出吴瑞武同志那坚守初心、痴心不改、甘愿平凡、默默奉献的身影。虽然,吴瑞武同志已经离开2年多了,但他的形象永远铭记在人们的脑海里,他的感人事迹永远铭刻在临泉大地上。
吴瑞武同志生于1964年10月,生前担任临泉县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2019年5月30日,因病医治无效逝世,享年54岁。吴瑞武同志逝世后,安徽省委、阜阳市委、临泉县委先后追认他为“优秀共产党员”。2021年6月28日,中共中央追认他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
“有什么困难,交给我,没问题!”
2006年,国能生物发电集团开始在全国范围进行生物质发电项目布点。
吴瑞武按照县委、县政府的要求,全身心投入生物发电项目相关政策研究中。
他精心研究国家生物质电厂政策、生物发电项目经济和社会效益和对未来临泉农业产业的积极影响,在短短3天时间内,就形成了3万多字的县域内燃料调查报告,赢得了国能部门的高度认可。
2010年7月,项目获得省能源局核准。此后,吴瑞武同志紧盯项目落地不放,进驻企业全程帮助办理征迁、规划、环评、施工许可等相关手续,亲临现场协调征地拆迁工作。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临泉终于有了第一家电厂。
交通,一直是制约临泉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
2013年,国家高铁路网布局中,郑州至合肥线路提上议事日程。
吴瑞武迅速率领县发改委一班人,一头扎进政策学习研究之中。从国家铁路十二五规划到全国年度铁路布局、线路走向相关建设任务,从高铁建设对环境的影响到铁路建设投入和收益比,吴瑞武全方位熟知、掌握国家政策与临泉经济社会发展的密切联系,积极为县委、县政府决策提供充分的政策依据和材料支撑。
在服务高铁站项目落地临泉的过程中,吴瑞武马不停蹄,南下北上,与铁总、铁三院、郑州方面以及省、市发改委保持密切联系,哪里有困难,他就出现在哪里,哪里有需要,他就奔向哪里。
连续高强度工作,再加上旅途奔波劳累,吴瑞武同志多次出现头晕、恶心、呼吸困难等症状,但他拒绝了同事让他休息的善意提醒,仍投入到工作中。
2015年10月28日,国家发改委下发了对郑阜高铁的可研批复。随后,吴瑞武又全身心投入到高铁项目占地征迁和建设之中。无论是高铁制梁场地选址还是站房设计,无论是施工期间各种问题的协调解决,还是积极与当地群众沟通,吴瑞武始终站在化解各种矛盾、解决各种问题的最前沿,以极大的责任心和卓越的智慧化解了一个又一个难题。他到企业或工地调研,第一句话就是:“有什么困难,交给我,没问题!”
2016年8月25日,郑阜高铁临泉段项目制梁工程进场。由于制梁厂占地涉及可耕地和坟墓迁移,群众的理解、支持至关重要。他多次逐户走访群众,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晓以大义,讲明道理。他的真诚和耐心赢得了群众支持,施工障碍迎刃而解。郑阜高铁一标段分部经理王洪章感叹说:“我在铁路上干了20多年,临泉的施工环境是最好的。”
2019年12月1日,郑阜高铁全线通车运营,而吴瑞武却没能实现乘坐高铁去远方的梦想……
“只要群众早日能脱贫,我们脱层皮也没什么!”
2016年,吴瑞武牵头负责实施光伏扶贫计划。
建设光伏扶贫项目,用地是面临的第一大难题。在不占用农用地的情况下,吴瑞武把眼光放在众多或被闲置、或被占用的河滩地上。河滩地大多地处偏远、交通不便、杂草丛生、凸凹不平,进出非常不便。他没有因为困难而退缩,而是带领团队对选定地段进行逐一勘察。
2017年3月至9月,是光伏扶贫项目规划、设计、建设的关键阶段。6个月内,180多天,吴瑞武每天早上6点出发,晚上往往9点、10点才能回到办公室。顶烈日冒酷暑、风里来雨里去,整天在野外奔波,吴瑞武整个人黑了一层、瘦了一圈。而他却说:“只要群众早日能脱贫,我们脱层皮也没什么!”
在光伏项目实施过程中,他结合各镇、各村不同情况,因地制宜,设计出1050KW、2100KW、3150KW、4200KW四种建设模式,消除了300个村级和7000个户用光伏电站分散施工管理难题。2017年,全县98MW光伏扶贫电站并网投入使用,带动13952户贫困户和66个贫困村增收,贫困户年增收不低于3000元,村集体经济每年增收不低于6万元;20MW集中式光伏扶贫电站带动800户贫困户增收。
在洪河沿岸,还有一部分群众长年居住在洪河堤坝上。这里地处偏僻、交通闭塞、公共设施奇缺、教育卫生严重滞后,群众住房低矮破旧,一些房屋经鉴定属于危房,严重威胁到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2015年,临泉县委、县政府决定对陶老乡、艾亭镇沿洪河岸居住的群众实施易地搬迁,县发改委承担项目的规划、设计和实施任务。接到任务后,吴瑞武深入洪河沿岸,与当地党委、政府共商易地搬迁计划,逐户走访群众,听取群众意见,掌握第一手资料,熟知每一户情况,鼓励群众积极加入到易地搬迁工作中来。为掌握第一手资料,他几乎把家安在了洪河岸边。
白天,他跑选址、访群众、听意见,晚上还要琢磨房屋户型、道路、广场、教育、医疗等公共设施布局,熬夜成了他的日常,饥一顿饱一顿,实在饿了,就泡上一包方便面,权作充饥,直到当天任务完毕,夜深时分,才能入睡。
经过实地考察,吴瑞武同志根据贫困家庭人口多少,设计出50平方米、75平方米、100平方米和125平方米4种户型,确保群众生活条件整体改善,确保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目标。经过连续三年的不懈努力,长年居住在洪河堤坝上的贫困群众终于住进了新居。
目前,陶老、艾亭两乡镇5个易地搬迁安置点2313户贫困户全部住进了新居,开始了新的生活。
“我就是您的儿子,照顾好您是我的福份!”
吴瑞武高度重视农村环境整治工作,把结对帮扶贫困村环境整治作为推进农村工作的重要抓手,一心一意推进农村面貌的改变。
滑集镇胡小村位于谷河沿岸,是滑集镇最为偏远的一个村,交通闭塞,经济落后,群众发展意识不强,社会秩序较为混乱,是全县深度贫困村之一。为改变村里贫困落后面貌,他和驻村工作队员一道,把铺盖卷背到村部,全身心实地调研胡小村实际情况。
在掌握第一手情况的基础上,他决定从改善基础设施着手,积极筹资45万元,修建了胡腰寨村到前胡寨村1000米长4米宽水泥硬质路,改善了村内交通状况。
为了给村里群众找到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吴瑞武通过实施精准扶贫,帮助群众在胡小村流转土地1200亩,建设艾草生产基地,带动60余户就业。胡小村的孤寡老人王家成,是吴瑞武结对帮扶的贫困户。为让老人过上好日子,他积极协助镇村给老人建起了新房,自掏腰包给老人添置了生活用品,还经常给老人一些零花钱。吴瑞武说:“我就是您的儿子,照顾好您是我的福份!”王家成老人说:“在这个世上我没了亲人,吴主任三天两头来看我,他就是我最亲的人,我这屋里吃的穿的用的,都是他帮我带来的。”
几年来,吴瑞武走遍了胡小村杨大庄、赵庄、刘庄、陆营等12个自然村,全村222户贫困户家里都出现过他的身影。
滑集镇史庄村、杨小村干部群众始终忘不了吴瑞武同志对两村经济发展所倾注的心血。
作为全县农村发展较早的电商平台,史庄村电商服务中心在推动当地农产品销售方面立下了汗马功劳。据该村原第一书记马具广回忆,吴瑞武对电商服务中心建设提供了大力支持,并为该村争取了省级服务行业专项扶持资金30万元。2018年,吴瑞武又帮助杨小村建设占地6.8亩的光伏扶贫项目,村集体一年因此增收6万元,再加上虚拟光伏收入,村内可支配收入达到26万元。有了这笔钱,杨小村开发了20多个公益岗位,安置贫困户就业,村内开展环境整治,实现硬化、绿化、亮化目标,都是因为有了光伏扶贫项目才实现的。在他的支持下,该村还流转土地160亩,建了超大跨度蔬菜大棚8个,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党组织在群众中的凝聚力、影响力、号召力也大大增强。
“能办的事,不送礼也办;不能办的事,送什么都白费功夫!”
在同事眼里,吴瑞武是一个乐观向上、律己自信的人,在他的脸上永远挂着谦和的微笑,他的身上让人感受到一种力量、一种自信、一种魅力。
在他的办公桌上,规整地放着《党章》《准则》《监督条例》《问责条例》等文本。每当单位集体学习时,他时时叮嘱班子成员,要按党章、党规、党纪办事,胸怀敬畏之心,处处率先垂范,永远把党的宗旨放在最高位置,把全县的发展放在最高位置,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最高位置。
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常有公务接待。他坚守底线,始终不做超越纪律范围的事儿。当有人提出逛逛周边风景时,他说,咱们出来是办正事儿的,每一分钱都要花在正地方。身处发改委位置,手中掌管重大项目审批权,上门办事的人多了起来。但不管谁来,吴瑞武就一句话:“能办的事,不送礼也办;不能办的事,送什么都白费功夫!”
有一次,山东的一位客商来访,悄悄在他办公室放下一盒山东煎饼。这本来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儿,但他发现后,立即召集单位全体同志,告诫大家要严格遵守廉洁纪律规定,任何人、任何时候都不能收取服务对象一分钱、不喝服务对象一杯酒、不吸服务对象一支烟,永远保持与服务对象的“亲、清”关系。随后,他叮嘱办公室人员立即将煎饼退回。
在人们看来,身居发改委重要位置,随便给家人、亲朋弄个项目做做,也不是多难的事儿,想让家人沾沾光也是举手之劳。但这个光,他硬是没让亲朋好友沾上哪怕一点儿。工作34年来,他没有让亲人、同学、朋友做过一个项目,没有利用手中权力给家人办过一件私事,就连兄弟媳妇下岗在家无事可做,他也没有帮忙。他自己生活极其简朴,没有名牌衣服,没有不良嗜好,对生活用品不讲究,对物质享受不追求。衬衫领子穿烂了,舍不得扔掉,到裁缝店里把领子翻过来照样穿。袜子烂了、鞋子破了,能动手修好的就自己解决,修不了送到修鞋店。就这样,三件衬衫和一件毛呢外衣又穿了好多年。
2019年 2月,吴瑞武被诊断出癌细胞大面积转移。在与病魔抗争的过程中,他表现出惊人的毅力和忍耐,没有叫喊过,没有哭泣过,没有折腾过,没有被病痛吓倒。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艰难地坐起来,紧紧握着爱人的手说:“我们是胜利者,谢谢!”
吴瑞武走了,走得那么匆忙,走得那么顽强,走得又那么安详。他把宝贵的生命都融入到临泉县经济发展上,他用平凡的时光书写了属于自己的闪光人生。(赵怀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