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硕果累累的晚秋梨海到甘甜清脆的美味冬枣,从机器轰鸣的皮革工厂到紧张施工的项目基地,从游客如织的特色杂技古镇到景色宜人的鹭鸟湿地公园……金秋的临泉县大地,处处丰收景象。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好产品不愁好销路
9月17日-18日,首届迎丰收黄梨采摘节举办过后,游客纷至沓来,亲手采摘两筐新鲜水果,拍一段抖音视频,在梨树下合影拍照,果园里热闹非常。
在梨农们看来,从“养在深闺人未识”到“一朝闻名天下知”,实现梨产业升级,靠的则是近年大力发展的道路交通。
临泉县整合各类资金50多亿元,建设国省县乡干道3769公里,投入资金1.5亿元修建入户巷道2360公里。公路密度提升至205公里/百平方公里,乡镇和建制村通硬化路率达100%,实现县内公交进乡村,获评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安徽省“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示范县。
在迎仙镇皖猕缘红心猕猴桃种植基地,10多名网络主播找好位置,架起直播设备,现场展示正在成熟期的红心猕猴桃,向广大网民推介优势水果。短短两个小时的直播,红心猕猴桃就销售300箱、3000斤,成交额60000多元。基地负责人安伟喜出望外,红心猕猴桃上市以来,直播带货是销售最快、最多的一天。
临泉县携手合肥市庐阳区,联合举办为期4天的“迎中秋、享秋实”线上中秋节直播助农系列活动,精心遴选7个乡镇作为直播现场,挑选出16个优质农产品作为直播推介对象。为确保活动取得实效,邀请专业直播团队加入,并组织本地助农团队、知名网络人员在抖音、快手、微信视频号等电商平台,到种植基地开展原产地直播,拓宽农产品销路,树立农产品品牌,实现电商助力乡村振兴。
现代产业加快发展 新项目注入新动能
在临泉县城关街道薄壳山核桃仓储建设基地,工人正奋力施工,该项目是依托红四方集团发展薄壳山核桃三产融合的一项重点工作。山核桃项目全部建成达产后,年产值可突破33亿元。
除了山核桃项目之外,“三粉”产业(粉面、粉皮、粉条)、“三供”产业(供沪辣椒、供港菜薹、供京红薯)等项目有序推进,逐步建成具有临泉特色的现代蔬菜产业,打造供应 “长三角”优质安全蔬菜产品生产基地。
在杨桥镇食品产业园内,天邦股份500万头生猪屠宰及深加工项目也同样正在紧张施工,分为待宰车间、屠宰综合车间、副产品立体库、分割肉立体库、肉食品加工车间等,与现代化生猪养殖产业化项目、洗消中心一起构建成生猪一体化全产业链。现有员工1184人,拟投项目全部完成后,将提供6000个以上的就业岗位,年销售收入达150多亿元,年税收约5亿元。同时将完善冷链运输、饲料厂、有机肥厂等全产业链。
为实现产业项目有序发展,临泉县成立乡村振兴暨农业现代化项目建设指挥部,按照“四必管”、“五调度”要求,做到产业谋划、项目编制、招商引资、落地开工、项目建设、入库达产一体推进。中原牧场冷鲜城项目、柳桥1500万只种苗孵化及年出栏1000万只商品鹅养殖项目等相继落户临泉,“羊业领跑、牛业跟进、猪业稳健、禽业飞扬”的现代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新格局正加快形成。
旅游产业生机勃勃 美乡村带来美前景
走进高塘镇刘庄村,干净整洁的地面,诗情画意的民居,错落有致的廊道,吸引不少游客前来游玩赏景,住进民宿,眺望湖上鹭鸟齐飞的风光,品尝特色农家菜,只要来过,就一定会喜欢上这里。
2017年,省级鹭鸟湿地公园开始建设,人居环境逐步改善。卫生室、垃圾污水处理设施、景观绿化带等一应俱全,家家户户通上了自来水,用上了放心电。基础设施好了,村民精神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建设了村民广场、农家书屋等。村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自然愿意留在本村发展。
9月23日,2021年中国阜阳农民丰收节在临泉县长官镇举办,2000余种优质农产品参展。以“节”为媒,特色杂技小镇又一次向民众展示风华,吸引2000余名游客来此地游玩。
临泉最鲜亮的底色是红色,在大力推进乡村建设的同时,临泉也通过多种方式留住红色乡愁,铭记奋斗历史。在韦寨镇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纪念馆、老集镇魏野畴烈士纪念馆,当地将村庄改造成红色景区,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也创造了工作岗位,带动村民在家门口增收致富。
村容整、民风淳、百姓乐,蓬勃生机源源不断注入乡村美好生活,成为培育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软实力”。(安徽日报农村版通讯员 韦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