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新闻网乡镇融
合作热线:0551-65179778      来稿邮箱:anhuixzr@vip.163.com
胡少云:一心守住舌尖上的咸香味
来源: 夏忠羽 2021-11-07 09:56:11 责编: 纵强 喻寒松 张波

图片1

每天清晨五点左右,郎溪县凌笪镇岗南村庙冲组村民胡少云便穿衣起床到院子里,把几口水池和大缸放满水,再到腌制车间逐个将当天要起缸晾晒的咸鹅做好标识。“每天早晨要提前为工人们做好,他们来了可以直接干活。”胡少云说道。

2015年,他创办了胡老大咸货加工小作坊,坚守传统古法腌制技术,守住舌尖上的咸香味,产品畅销全国各地。

返乡创业惠乡邻

2015年以前,胡少云一直在外做建筑工程,收入也令他自己非常满意。但是爱折腾的胡少云没有安于现状,他发现,现在农村绝大多数青壮年都在外打工,家里的农田流转给大户种植,留守的都是老人、妇女和儿童,不种田,没有粮食饲养家禽,但是每年的腊味还是村民餐桌上必不可少的菜肴。这些腊味从哪里来?胡少云瞅准了商机,他决定创办一个咸货加工小作坊。

当年,胡少云作出这个决定后,便到江苏溧阳学习咸货腌制技术,还请来了掌握咸货腌制技术的姐姐来指导。“我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村人,以前老人们腌制咸货的技术我还记忆犹新,古法腌制的咸货香味扑鼻,而且还便于储存,我个人比较偏向于古法腌制技术。”胡少云毫不掩饰地说。

他虚心向村里的老人学习古法腌制技术,并与在江苏学到的技术融合,取长补短,用自己新创的方法开始加工。

技术掌握了,开工前的原材料准备也不是一件小事。办理营业执照、卫生许可证、注册商标等,一系列的准备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着。证照齐全后,胡少云通过打听,赶到南京的冻货市场购买了8000只速冻鲜鹅,建了一个小冷鲜库,在村里找了一名村民帮忙,到了深秋,胡少云的咸货加工小作坊终于开业了。他每天起早贪黑,解冻、漂洗、腌制、翻缸、晾晒等等,每一道工序都做得一丝不苟。“其实古法腌制很简单,就是食用盐、白酒和花椒,按照鹅的重量比例腌制,重要的是腌制期间的翻缸,一点都不能马虎。”胡少云说。

胡少云要求,腌制后的鹅每天要给它们“翻身”,确保鹅身的每个部位都能腌到,这样连续翻一个星期,就可以起缸晾晒了。令胡少云没想到的是,第一年,他家的咸货在周边很受群众欢迎,这让胡少云信心倍增。

“开始最大的困难就是没有优质的货源,我们南方的鹅大多是饲料养殖的,鹅的生长周期短,口感和质量都欠佳。第二年,我专门到黑龙江去考察,那边的鹅都是散养,养殖周期基本上达到5个月以上,肉质好,腌制的咸鹅品质也好。”胡少云说。2016年开始,胡少云每年8月份赶到黑龙江,亲自到养殖户家去查看鹅的品质,选中后通过检疫部门的检验,现场宰杀速冻,再装车运到郎溪,实现了从宰杀到腌制全程保鲜,确保食品质量。“近几年产量比较大,家里的小冷鲜库已经不能用了,我就在郎溪经济开发区租了一个大的冷鲜库,用多少拉多少。今年,我又花了12万多元钱,在作坊里建了一个大的冷鲜库,生产方便多了。”胡少云说。

经过几年的发展,胡少云的咸鹅渐渐地从乡村走向了城市,远销到上海、杭州、芜湖、南京,许多学校、医院和机关单位的食堂亲自上门订购,他家的咸货成了远近闻名的“香饽饽”。产量也连连提升,2020年生产加工7万只,今年有望加工10万只。去年销售额500多万元,净利润30余万元。同时,从10月份开始到次年1月,村里的10余名村民在胡少云的咸货加工小作坊里打工,胡少云每年支付村民工资13万多元。“我年年都在这里做工,活不累,三个多月能挣1万多元,挺好的。”今年49岁的村民吴文美笑着说。

紧绷食品安全弦

从最初决定干这行开始,胡少云时刻紧绷食品安全这根弦,食品安全大于天。胡少云这样想。为了时刻提醒自己和工人,他自制了“食品安全,重于泰山”的标牌,张贴在生产车间的醒目位置。平时,漂洗、腌制、翻缸、脱盐等十几道工序,胡少云都严格把关,发现哪道工序没有完成好,胡少云毫不留情地让员工返工。2019年,员工在漂洗鲜鹅的时候时长没达到,就开始腌制,胡少云发现后,立即批评了那名员工,并让她按照要求返工继续漂洗。打那以后,员工们都深知胡少云对食品安全的高要求,再也不敢偷工减料了。“解冻后的鲜鹅最少要漂洗4个小时,不然血水洗不干净,腌制的咸鹅不但色泽发暗,口感也不好,还容易变味。”胡少云说。

因为胡少云注重产品品质,从原材料,腌制方法、配料、工序等,都精挑细选,精工细作,因此产品价格也略高于江苏溧阳一带的产品。为此,江苏的一些咸货制作老板找到他,要求他降低产品品质和价格,与他们抱团抢占市场,被胡少云一口回绝。

此外,胡少云还认真做好原材料登记来源,做好食品安全追溯工作。在胡少云的办公室的墙上,整齐地挂着“食品销售台账”“食品原辅料采购登记台账”“生产加工记录表”“检验报告”等一系列资料。“我每天晚上都要查当天的销货记录,做好销货台账,建立一整套食品溯源机制,使每一只咸鹅的来源、去向都清楚明白,让消费者吃得放心。同时,每一批咸鹅腌制好之后,我都会主动拿着样本去相关部门检测,确保食品安全。”胡少云介绍说。

因为胡少云经营有方,他的产业也越做越好。2019年,胡少云的咸货加工小作坊获得“宣城市小作坊示范户”称号。胡少云在创业致富的同时,还热心帮助村邻,遇到附近腌制咸货的村民上门求教时,胡少云总是毫不保留地把自己的经验传授给他们,带领村民共同致富。不仅如此,胡少云每年还为镇敬老院送去咸鹅、咸鸭等腊味,让老人们也能品尝到咸香的美味。

“今年,镇里为我申报了地方名特优产品,有了政府的支持,我更有信心了。我会继续严把食品质量关,争取把自己的品牌做大做强。”胡少云充满信心地说。(安徽日报农村版通讯员 夏忠羽)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