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粉丝加工得真不赖,看着纯正得很!”日前,在界首市舒庄镇大顾村大顾庄,村民们正忙着加工、晾晒粉丝,空气中到处弥漫着浓郁的香气。
近年来,舒庄镇不断培育壮大红薯产业,依托资源优势,用传统工艺发展红薯粉丝加工业,成为农户增收的一大亮点。
“每到冬天时节,家家户户都会加工粉丝。”村民顾学启介绍,加工粉丝所需要的原材料为红薯淀粉,平均每3斤红薯可加工成1斤淀粉,1斤淀粉可加工7两粉丝,每斤粉丝的价格大概在七八块钱。
当地村民有大量种植红薯的习俗,所产红薯淀粉含量高、口味香甜、品质好,手工粉丝更是当地特产,已有一百多年历史,素以“晶莹透亮、口感滑溜、筋道”而著称。“俺这里的粉丝都是用自家地里的红薯作为原材料加工成淀粉,经过选薯、清洗、打浆、过滤、蒸熟、晾晒、切丝等七道工序加工而成,生产出来的粉丝润滑醇香、劲道足、不易断,深受市场欢迎。”村民王金生说。
杨永银是当地粉丝加工大户,通过多年摸爬滚打,他先后创办了农业种植合作社和粉丝加工厂。
“今年我种了100亩红薯,产量很高,加工成粉丝,一亩地利润在5000元以上。”杨永银兴致勃勃地说,“为扩大销售,我还通过天猫、京东等电商平台在网上销售,网上市场大,方便快捷,生产出来的粉丝供不应求。”
致富之后的杨永银没有忘记身边的贫困群众,先后吸纳四五十名留守妇女、老人等到合作社从事红薯种植和粉丝加工。
“2017年开始,俺就在这干活了,年纪大了,出门打工也没人要,在这离家近,活还不累,在地里拔拔草、浇浇水,帮助晾晒粉丝、装箱,主要干一些零碎活,一年收入有10000多元,再也不用担心没活干,挣不到钱返贫了。”脱贫户董学福高兴地说。
“接下来我准备开通抖音号,把加工红薯粉、粉丝的过程给录下来,通过直播的方式把自己和周边群众的粉丝等土特产品推销出去,帮助大家增加收入,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谈及下一步的发展,杨永银踌躇满志。
据了解,今年该镇共种植红薯近2000亩,生产红薯粉丝80万公斤,年产值约500万元。种植红薯,加工粉丝,已成为当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渠道之一。
“下一步,我镇将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依托龙头企业和资源优势,积极引导农户发展高效农业、特色农业、农产品深加工,使农业效益实现最大化,助力乡村振兴。”该镇分管农业的负责人说。(安徽日报农村版通讯员 张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