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斋听雨
来源:万家阳 2021-11-24 10:17:39 责编:王悦 张勇

因为懂得,所以珍惜。因为珍惜,也更加懂得。更多时借手中的笔,记录一段时间的心情,一段时光,一段岁月流长,记录珍惜的懂得,也是为不可逆转的光阴所作的记忆的脚注。我的这个习惯,始于青少年时代,在青葱岁月里,就以手中的笔,不时记录一些有所感,有所思,有所伤,有所乐,有所喜的文字,这些文字也大多见之于报端,但也有不少已经遗落在茫茫尘宇中。虽说时写时停,但也有了数十万字的累积。我对文字自身并未作过多的雕琢,可以说是质胜于文吧,这些文字皆是流之于心灵真情,也如刚走出家门的农家少年,真是因为其真,也因此获得不少朋友的共鸣,因而常有朋友劝我,你应该把这些文字结集出版,让更多的人感受其中的真味。

对此,我是犹豫的。我不敢确信,这些来自我心灵写真的文字,是否一定能打动生活阅历完全不同的人?是否能让读者触动心灵的柔软激发起人们心中更多的美好?对此我是不敢确定的。这些年来,出书的门槛较低,书的质量良莠不齐,再加上自费出书还需要一笔不菲的费用,对于经济状况极其普通的我来说,确实是一只不小的拦路虎。但朋友们不停地劝说,确实让我已尘封的心,被微风吹醒,朋友们所说的也不无道理,也许这样的文字不会让很多人感兴趣,但只要有读者从中感悟一点生活的真情,那也就足够了,人生若是,夫复何求?

这些文字结集出版,应该叫什么书名才好?名不正则言不顺。这些文字的成形,本无哗众取宠之意,也不会随俗媚众。这些文字应该是山涧自然的溪水,虽然不可能发出黄钟大吕之声,但也绝非瓦缶之音,应该是雨打芭蕉,或是竹敲秋雨之声。因此,我姑且把这本拟出版的书名定为《竹斋听雨》。之所以想到这个书名,是因为这些文字的形成是一种心境,是听雨时的心境,既淡定,又有所悟,既放松,似隐若无中有所愁。我曾经经常在雨中徘徊,春雨,夏雨,秋雨,冬雨,都曾有过,徘徊不只是我的身影,更是我的心灵。

所以,这些文字可以视之为朋友间的闲话,它没有精深哲理,没有博大的情怀,没有壮志凌云,没有华丽的浓妆,是物语,是浅流,是闲话,是雨中漫步的风情,是雨夜宁静的遐想。不管是春夜喜雨,或是春潮带雨,亦或是巴山夜雨,僧庐听雨,这些文字总的感觉都是在这些不一样的雨中形成,是低吟,是浅唱,有天街小雨如酥的愉悦,当然也会有久旱逢甘霖的渴望,也有久雨不晴的忧愁。因为,我们都生活在尘世中,哪里会闲散而又心无旁骛地做到晴耕雨读?山雨欲来风满楼,也许有所期许,也会忧从中来。今年的雨水就有点不同寻常,就在写这些文字的时候,台风“烟花”正在此间徘徊,带来的大风大雨,让人忧从中来。而此前,它在江浙一带带来的疾风骤雨,给当地的生活生产带来比较大的麻烦,这样的“烟花”并不绚烂,也并不美丽。前一段时间,河南郑州的狂风大雨,更是一场灾难,看到浸泡在水中如饺子般的汽车,不由让人心痛,有没有人被困其中?会有多少个家庭因此而遭难?有些人,仅仅是下班坐上地铁,却永远走不完回家的路,这样的雨是天公的泪!

当然,和风细雨中又是另一番的景象。我们可以见到“雨竹横卧草色冷,芙蓉出水荷香远”雅趣的画面,也会邂逅雨后再现久违的农耕时代乡村特有的场景。前一段时间连续的雨,我们听到了难得一闻的蛙声一片。彻夜的“呱呱”声,有人感到愤怒,因为这聒噪声让他长夜难眠,甚至怀疑是谁家饲养的牛蛙,扰其清梦,并要投诉。也有的居民,激动不已,打开窗户,静听闹市里难得一闻的蛙鸣,他说他听到是天籁之声,因为他来自于乡村,知道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是的,在自然生态和谐的年代,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是一种常态,是自然赋予的天然的节奏,万物有灵,我们有什么理由去恨,去厌烦?当然,我们也知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夏天的雨,不同于春雨带来的鲜绿,秋雨的稳健,冬雨的沉寂,夏天的雨是热烈奔放的,夏季是有声的季节,雨声可以是急行军,敲门入户,树影蝉鸣可以喧嚣彻夜。夏日的雨夜,一片蛙鸣入梦来,在乡村那是极为常见的,只要我们有一种自然的心态,也就会平和面对雨中这种自然的声音,欣赏并享受属于夏季的音符。

也正是如此,无论是雨里鸡鸣三两声,或是无边细雨细如愁,或是夜阑卧听风吹雨,我总是觉得雨中带给我们不只只会是孤独,忧愁,文学,也会带给我们冷静,喜悦,哲学。我一直觉得,我的文字都是浸润雨水而成的,是雨中的徘徊,雨中的思考,偶尔也有点雨中的浪漫,雨中的遐想。因此,我把书名定为《竹斋听雨》。(万家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