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深蓝的天空飘着一缕缕白云,如思绪般在脑海闪动。一个人行走东流纺织路,我极力寻找着旧迹,许多新式建筑替代了过去的模样,在我的记忆卡片里,独自行走,慌慌张张,顺着华源车间围墙往里走,东纺餐厅路口依然还在。
这条路,我走过许多年,从青葱少年走过,如今已中年。那时是平坦的、光滑的,现已磕磕碰碰。下了一个坡,右边生产车间机器声如常,那时叫二纺车间。左边东纺小菜市场没有了踪迹,冷落似秋。记得,每每星期我从香隅过来,在路口下车,路边菜市场,工厂女工有的穿着白色围兜、戴着白色工作帽,拎着菜蔬,一般是小菜,一二个马铃薯、萝卜,几块酱油干子,极其简单。猪肉基于无人问津,只有男同胞买得多,肉鱼都买点,一般周末加餐。我已成为菜市的过客,匆匆来,在女工宿舍烧几样菜,用煤油炉烧菜。锅碗勺铲交响声,轻拿轻放,以免吵醒上夜班的其他人。一般上夜班的女工,中午是不吃午饭的,睡到下午3点左右才起床。只有男朋友来了,才中午起床吃个饭。
一棵柳树,像发福的大叔,长在工厂的水泥路旁边。高峰时,上下班蜂涌在这条水泥路上,她们步履匆匆,一年、两年、三年......青春已过,迈入中年。而这棵树见证了她们的汗水和笑脸。
青藤爬满了整个墙屋,也爬上我的中年。时间像个顽皮的孩童,一溜就不见了。我站在旧日的楼房边,一栋栋,再也听不见青春的笑语,还有矫健的步伐。环视着四周,长长水泥台面的自来水池。只有一两个人在洗刷着什么,印象中工厂人特别多,特别是女孩子多。各个乡镇的男孩子都喜欢到东流玩。一般找女朋友。那时私底下称东流为女儿国。生活区水池边,东纺食堂、俱乐部、东纺步行街到处洋溢着女孩子青春风采。洗菜、洗衣、拎水都要排队。东纺步行街上百货店、米店、理发店、服装店、手饰店等品种齐全,平时生意一般般,只有过年过节。步行街的生意才好点,买整条香烟,如蝴蝶泉、阿诗玛、红塔山等牌子。还要匹配两瓶好酒,那时有高炉双轮池等。
路还是那条路,楼还是那一栋栋楼,只是承载着一代代人的记忆。那樟树下的篮球场,落叶飘散。一排排水泥座位,空无问坐,好久未见赛事举办,篮板也失去了原来功能。我久久地站在那儿发呆,耳边响起赛场的吆喝声,还有啦啦队的掌声和哨声......
东流城北路,我和我们同龄人曾在这里奔跑,曾在这里生活。还有我们最美好的青春记忆。
(马民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