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集乡双龙村位于太和县东南,离中国最大的医药集散地华源医药3公里,紧靠沙颍河、樱花小镇和万亩森林公园,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但是当地村民受传统农业影响,农业种植理念落后,“靠天吃饭”的思想根深蒂固,拥有相对丰富的生态、文化资源和区位优势却不知如何运用,缺少技术、资金、信息、渠道等生产要素,仅依靠传统单家独户的生产方式进行务农种地,难以养家糊口,大部分青壮年外出务工,留在家里的大多为能力较弱的老人和儿童。
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该村把“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作为党史学习教育的落脚点,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聚焦双龙村的产业困境,深入调研,多方协调,探索出一条符合双龙村特色的产业兴旺之路。今年,该乡建成39亩草莓园、54亩葡萄园、40亩中药材和2500亩高粱种植,带动 70余人就业增收,村集体收入达到90万元 。
采用“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该村成立农村供销合作社有限公司,由村党总支部书记任合作社理事长,带领全村群众一起干,在苦干实干的过程中凝聚民心,充分发挥村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示范带动作用,村党组织班子与合作社发展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供销合作社有限公司出面同企业签订土地流转协议和农副产品收购协议,企业为村级公司提供专供、专销渠道,实施“托管代理”。
同时,该村还积极推动乡村党建与金融相结合,打通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让金融服务直达田间。与农村商业银行、中国农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主动对接,沟通协调,开展“党员先锋贷”业务,对符合授信条件党员,按照积分等次,实行分档授信。实行“组织推荐、个人申请、银行审批、利率优惠”的管理运作方式,通过信贷业务,13人各取得20万元的产业发展资金,合作社取得110万元的额度,累计已完成融资370万元,共同助力乡村产业发展。
该村引入高粱种植业。同四川农荔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签订2500亩土地流转协议用于种植高粱。企业提供种子、技术、资金和渠道,农户提供土地和劳务,产销对接。实行高粱、小麦轮种,提高土地利用率,既增加群众收入,让群众搭上致富“顺风车”,又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发展生态葡萄。有机生态葡萄产业园里“水肥一体化”设备的使用替换掉了原有的化肥与农药,按照标准化管理技术要求进行管理,46亩的大棚全用人工除草,绿色有机的牌子响了,“土葡萄”的身价也得到大幅的提升。培育党参种植。结合当地沙质土壤引入党参种植技术,种植40余亩的党参,每亩能收获900多斤,预计年收入达三十万余元。通过合作社这个平台,邀请农技专家授课,让群众零距离学习农业种植知识,给产业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采用“线下+线上”方式,该村积极打开销售市场,“线下”积极与农贸市场和水果批发商沟通,通过走量薄利多销,“线上”利用电商平台通过淘宝、拼多多销售到全国各地。
在此基础上,该村立足自身特色,发挥资源优势,在村北面建设樱花园,占地19800亩,其中流转双龙村土地1242亩。经过多次考察后,按照尊重场地肌理是全域规划的出发点,以乡土的自然资源与场地的四季风貌为规划灵感,发展万亩樱花赏析园,完善相应的配套设施。每年四月八日积极配合创办樱花文化节,吸引游客达5万人次,全村旅游年收入8万元,同时,还带动群众收入,每年樱花园带动群众就业10余人,群众从旅游就业中获得年收入1万元,文旅结合,植入樱花文化的同时,活化村庄文化,为村庄未来发展注入深厚的文化底蕴。(安徽日报农村版通讯员 张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