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界首市泉阳镇依托丰絮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红薯种植繁育基地,大力发展红薯种植加工业,不断延伸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加快群众增收步伐,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眼下正是加工三粉的季节,走进泉阳镇王付全村粉丝加工车间,搅拌机、打粉机,响声隆隆。伴随着咚咚的敲打声,一个个面团变成一根根粉丝,捞粉、挂杆、冷冻,工人们紧张有序地忙碌着。
“我们村集体经济收入主要是靠三粉加工,红薯是当地群众自己种的,我们把它回收以后,加工成粉面,再加工成粉丝、粉皮、粉粽,现在每天可以生产5000多斤,今年的村集体经济收入可以达到60多万,有望突破70万。”王付全村党总支书记王允龙说。
今年61岁的李奎,是泉阳镇胡集社区吴庄村民,靠着传统手艺加工粉皮走上了致富之路。“一斤粉面可以加工一斤粉皮,一斤粉面5块钱,加工成粉皮可以卖10块钱,我每年从9月开始加工,到腊月结束,四个月可以加工一万多斤,能挣五万多块钱。”李奎说。
随着安徽丰絮农业现代科技示范园“两薯”繁育种植基地的建设,有了脱毒种苗,有了种植技术指导,又有了回收深加工,群众种植红薯的积极性高涨,从原来一家几分地的小规模种植,发展到现在的几百亩、上千亩的规模化种植,推动了当地红薯种植产业的迅速发展。
“我今年种了200多亩高淀粉春红薯,收获140多万斤鲜红薯,鲜红薯4毛钱一斤,算下来可以收入50多万,我现在全部把它加工成粉面,卖5块钱一斤,可以多收入110多万,红薯深加工效益非常好。”泉阳镇宏山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陈雪峰算了红薯深加工经济效益账。
红薯深加工,不仅解决了销路问题,也提高了群众种植红薯的积极性,经过深加工后的红薯身价翻了几番,曾经的“土疙瘩”变成了村民增收致富的“金疙瘩”。
泉阳镇党委副书记刘大庆说:“我们采取‘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方式,形成种苗繁育、种植、回收、加工一条龙产业链。目前,泉阳镇红薯种植面积达到5000多亩,红薯种植加工已成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
红薯深加工一头连着农业、一头连着第三产业,是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延伸红薯种植产业链的最佳途径。如今,泉阳镇通过发展红薯深加工产业,不仅把红薯做成了粉面、粉皮、粉丝、粉条,还注册了商标,打造独具特色的地方品牌,逐渐形成了红薯种植、加工、销售的全产业链,泉阳“三粉”的知名度和经济效益不断提升。(安徽日报农村版通讯员 白永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