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三农工作重心已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今年以来,省联社带领全省83家农商银行积极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坚持以党建为引领,立足市场定位,主动担当作为,在优化支农服务上俯身着墨,在强化融合创新上坚定落笔,以新举措践行新理念,持续提升农村金融服务质效,奋力谱写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全新篇章。
到11月末,全省农商银行各项贷款余额达10193.92亿元,较年初增加1205.79亿元。同时,各项存款余额已达13946.64亿元,较年初增加1663.47亿元。贷款规模首超万亿、存贷款新增均超千亿,特别是涉农贷款余额和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分别达到5330.87亿元和6292.08亿元,充分发挥了支农支小主力军作用,为推进乡村振兴持续注入了“金融动能”。
“党建+金融”模式 为服务乡村振兴夯基筑台
党中央已吹响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号角,在建党100周年的重要时间节点,省联社结合党建融合发展战略,把党建引领融入到农商银行服务乡村振兴的思路、举措以及实践中去,3万余安徽农金人众志成城,一批支农、便农、惠农服务举措相继落地,金融服务新时代安徽美丽乡村建设的时代画卷正徐徐展开。
战略布局谋远景。上兵伐谋,战略先行。省联社党委高屋建瓴,一方面,成立服务乡村振兴领导组,结合本系统实际,相继研究并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全面支持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全系统“十四五”规划等重头纲领性文件,为农商银行做好乡村振兴金融服务提供遵循、指明方向;另一面,积极走访各省直部门及地市党委政府,相继与省农业农村厅、省乡村振兴局等部门以及滁州、宣城、马鞍山、淮南、六安等12个地市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围绕乡村振兴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全面深化政银合作。此外,还积极承办了第四届长三角农村金融座谈会,与苏浙沪农信机构共同签署了《长三角农信系统全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为强化同业合作、协同助推长三角一体化和乡村振兴两大战略实施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
整村授信开新局。积极助力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将试点行扩大到18家,并在此基础上,在全省范围内推广“整村授信”,将各行政村打造成一个个“信用共同体”,创新信用户信贷操作流程,简化操作环节、降低融资成本、优惠贷款利率,确保每个信用户“随用随贷”,为农户创业致富提供标准化信贷服务支持。截至11月末,18家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选点地区农商银行向44.57万户信用主体授信310.99亿元;66家农商银行与4093多个行政村签约,建档农户信息158万户,授信总额504亿元。同时,主动与地方政府对接,加快推进“三资”平台建设,打通村级集体资金线上管理渠道,全年开立村级集体账户1.48万户,覆盖全省91%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
银村共建话振兴。推动农商银行系统各级党组织与基层乡镇、社区、村党组织联合共建,在淮北、黄山、滁州等地部分农商银行试点向基层党委政府派驻金融专员,累计选派了499位政治素质较高、工作能力较强、群众基础较好的优秀党员骨干等到乡镇、村(社区)帮助工作,加强政银对接和协调,推动更多金融资源进一步向三农领域流动。同时,定点帮扶工作开展以来,全省农商银行系统坚持党建引领、开展驻村帮扶、加强双基建设、突出产业带动,将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先后派驻乡村振兴工作队(含前期扶贫工作队)成员351人次,累计投入资金6376.85万元,帮助162个贫困村和3.62万贫困人口成功脱贫。省联社也连续4年在省直机关定点帮扶考核中获得“优秀等次”。
“特色+普惠”产品体系 为产业发展注入“源头活水”
作为“服务三农、服务县域、服务小微、服务社区”的坚定实践者,安徽农商银行系统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总要求,依托省联社“产品工厂”,打造“特色+普惠”的信贷产品体系,探索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整体解决方案,持续为乡村各类经营主体注入“源头活水”。
创新特色产品。一方面,依托大数据技术,在“金农信e贷”的基础上,接连推出“金农商e贷”“金农企e贷” “金农农e贷”等专属数字化信贷产品,让数据成为新“农资”、手机成为新“农具”、创业致富成为新“农活”,进一步满足乡村振兴各类主体的个性化金融需求。到11月末,“金农e贷”系列产品授信客户数达203.87万户、贷款余额2132.53亿元;另一方面,稳步试点了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农民住房财产权、林权等抵押贷款业务,努力拓宽农村融资渠道,提高涉农客户获贷便捷度。目前已在23家农商银行试点发放各类权益类质押贷款超40亿元,农村沉睡资产资源被逐步激活。
打造普惠矩阵。坚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不放松”,扎实做好过渡期各类扶贫、脱贫贷款投放、展期、续贷工作,强化金融支持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截至11月末,全系统各类扶贫贷款余额183.19亿元,其中脱贫人口小额信贷71.69亿元,占全省总量的89%,累计助力81.1万户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聚焦乡村振兴重点领域,主动加强与政府部门、涉农机构以及农业组织的沟通协调,推出了“劝耕贷”“复垦贷”“拥军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等28款乡村振兴专属产品,形成了契合乡村特点、深受百姓欢迎、覆盖范围广泛的安徽农金普惠信贷产品矩阵。
探索绿色信贷。引导金融资源向绿色发展领域倾斜,积极支持乡村绿色产业和项目,探寻绿色金融发展的新路径、新模式,用金融力量守护绿水青山。在亳州试点“金农信e链”信贷产品,围绕涉农产业龙头企业,建立产业链条上下游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名单库”,针对性提供融资服务,支持产业链主体留在本地,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促进农业产业链融合发展。支持宣城、黄山开展绿色金融发展试点,在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中积累绿色金融发展经验,支持我省实施长江大保护战略、“两廊两屏一区”和新安江生态文明试验区等建设。今年以来,全系统生态建设和绿色产业类贷款余额186.9亿元。
“线上+线下”融合 让贴心服务走进田间地头
近年来,依托金融科技应用推广,省联社以持续布点为犁、以平台建设为锨,深耕农村数字普惠金融,构建了农商银行系统“线上+线下”一体的特色数字普惠金融服务体系,努力将便捷、快速的金融服务真正送到村头巷尾、田间地头。
“一站式”服务走进乡村。全省农商银行系统拥有遍布城乡的3000多营业网点,与乡村振兴一线金融服务需求紧密相接。作为网点的延伸,以电子机具为依托,在全省行政村打造集“金融服务、电子商务、电子政务、便民服务、金融扶贫”为一体的“金农信e家”综合金融服务室,建设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一站式金融便利店”,直接将便民服务送到乡村、送到农户家门口。截至11月末,全系统累计建设“金农信e家”5033个、投放ATM自助设备6300台、智能POS设备7.89万台,覆盖了全省所有乡镇、行政村。
“零接触”服务持续提升。随着省内农村客户金融消费行为开始全面向移动端转移,手机银行已经成为农商银行业务触达客户的主渠道之一。目前,全系统手机银行客户数已经超过1700万户,占到全省总人口近四分之一。依托手机银行客户端,相继推出了免费电商平台“社区e银行”,吸引了超800万客户注册,开创了“银行+商圈+电商”服务模式;打造了集微信支付、支付宝支付、银联支付以及本行支付于一体的聚合支付产品“金农信e付”,吸引省内150多万商户加盟,让客户“一机在手,支付不愁”。
“农金云”服务迅速普及。一方面,“云缴费”服务功能覆盖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无感停车”“乘车码”等正在开发,为城乡客户生活带去便利;“云收单”签约商户7072户,目前已涵盖超过16个行业类型,商户结算账本正在变得越来越清晰简单。另一方面,“金农云数”及“金农云享”平台已在全省农商银行全面推广,“金农云智”“金农云策”平台已在部分农商银行成功试点,“金融+大数据”的“农金云”在更多场景的应用,势必给城乡金融生活品质带来显著的提升。
眼前的成绩并非终点,而是新征程、新奋斗的起点。下一步,省联社将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和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带领全省农商银行始终秉持知农爱农的初心,牢记强农兴农的使命,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以优化支农支小服务为宗旨,以服务乡村振兴为主线,扎实推进差异化经营、特色化服务,为加快建设“经济强、格局新、环境优、活力足、百姓富”的现代化美好安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以崭新的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安徽日报农村版记者 曹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