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8日,我省深化农信社改革迈过17周年。
17年发展历程,是一部波澜壮阔的改革史,亦是一部开拓务实的创新史。省联社团结带领全省农商银行坚持党建引领,坚守支农支小市场定位,以刀刃向内的深化改革激发活力,以精益求精的开拓创新提升服务……当改革与创新激烈碰撞,迸发出令人惊叹的巨大力量,推动安徽农金从积弱积贫、濒临倒闭的农信社,一步步发展成为资产和存贷规模均破万亿大关、稳居全省第一的农商银行集团军。
未来已来,将至已至。在建党百年之际,新时代赋予农商银行新使命、新机遇、新挑战,艰辛卓绝的创业历程给予了我们无穷的智慧和经验,奔流向前的时代进程积聚了我们强大的信心和动力,我们坚信,安徽农商银行必能秉承初心、继续前行,在变局中再开新局,为谱写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新篇章再创佳绩、再立新功!
跨越:规模性指标实现“历史突破”——
“人本、责任、诚信、共赢”,在这一核心价值观的指引下,安徽农商银行坚定不移地服务三农、服务实体经济,成为助推江淮经济社会发展最有力的金融引擎。
今年7月31日,安徽农商银行贷款余额首次突破1万亿元。至此,全系统资产规模、存款规模及贷款规模均成功突破万亿关口。到11月末,全系统资产总额达17150.01亿元,各项存款余额和贷款余额分别达到13946.64亿元和10193.92亿元,规模性指标继续稳居全省银行业第一位。
蹄疾步稳的发展背后,无疑是改革凝聚而成的“硬核”力量。近年来,省农信联社党委保持敢为人先的锐气,推动思想再解放、改革再深入,一手强党建,坚持以党的建设引领业务发展,以业务发展检验党建成效;一手促创新,加快数字化转型步伐,着力提升服务能力……改革和创新的再次碰撞,激荡出令人炫目的跨越发展新气象,这也是安徽农金连续三年实现资产增量、存款增量、贷款增量 “三个超千亿”的“终极奥秘”。
耀眼成绩的取得,是对农商银行砥砺发展最大的鼓舞,也是对农金人倾情奉献最好的回馈。多年来,安徽农商银行以占全省20%的存款市场份额,发放了全省85%以上的扶贫小额贷款、70%以上的农户贷款,30%以上的小微企业贷款和涉农贷款,成为安徽打造“三地一区”、推动高质量发展名副其实的“金融引擎”。
规模何日创,景致一时新。如今,红绿相间的农金标识在江淮大地随处可见,已成为安徽一张闪亮的金融名片。3000多个营业网点、5000多个“金农信e家”、6300台自助设备……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服务网络覆盖全省,照亮了城乡居民的金融生活,它们与3万安徽农金人一起形成了强有力的金融臂膀,继续为江淮经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
创新:特色化服务引来“源头活水”——
农商银行因农而生、因农而兴、因农而变,全力服务三农、服务乡村振兴是不变的宗旨和掷地有声的承诺,这种坚守让安徽农金实现了从“0”到“1”的跨越,然后迈入从“1”到“N”的发展轨道。
多年来,安徽农商银行坚守服务三农市场定位,不忘初心、回归本源,结合资源优势、产业特色,依托省联社“产品工厂”,大力打造“特色+普惠”的信贷产品体系,源源不断输送普惠金融“清泉”,用“金融画笔”绘就出一幅乡村振兴“美丽画卷”。
银政合作话振兴。今年以来,省信联社相继与省农业农村厅、省乡村振兴局以及省退役军人事务厅等部门签署合作共建协议,并陆续与滁州、六安、马鞍山等10余个地市政府签署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合作协议,强强联手探寻服务三农新模式、新方法,形成助推乡村振兴的强大动能和强大声势。此外,省信联社还成功举办第三届长三角农村金融座谈会,皖苏沪浙机构齐聚一堂,共商金融支持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路径,为农合机构勠力同心、精诚合作助力区域经济发展汇聚力量。
产品矩阵助振兴。一方面,稳步试点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业务,努力拓宽农村融资渠道,目前已在23家农商银行试点发放各类权益类质押贷款超40亿元,农村农民沉睡的资产资源被逐步激活。另一方面,坚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不放松”,扎实做好过渡期各类扶贫贷款投放、展期、续贷工作,强化金融支持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到11月末全系统各类扶贫贷款余额183.19亿元,其中脱贫人口小额信贷71.69亿元,占全省总量的89%,累计帮助81.1万户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此外,主动加强与政府部门、涉农机构以及农业组织的沟通协调,推出了“劝耕贷”“复垦贷”“拥军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等28款乡村振兴专属产品,形成了契合乡村特点、深受百姓欢迎、覆盖群体广泛的安徽农金普惠信贷产品矩阵。
绿色金融促振兴。积极响应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引导金融资源向绿色发展领域倾斜,探寻绿色金融发展的新路径、新模式,用金融力量守护绿水青山。在亳州试点“金农信e链”信贷产品,围绕涉农产业龙头企业,建立产业链条上下游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名单库”,针对性提供融资服务,支持产业链主体留在本地,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促进农业产业链融合发展。支持宣城、黄山地区农商银行开展绿色金融发展试点,在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中积累绿色金融发展经验,支持全省实施长江大保护战略、“两廊两屏一区”和新安江生态文明试验区等建设。全省农商银行系统生态建设和绿色产业类贷款余额达到186.9亿元。
领航:高质量党建赋能“融合发展”——
以党建为引领探索融合发展之路,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提升金融服务、推动改革发展的战斗堡垒,引导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形成了一个又一个独具安徽特色的农商银行党建品牌。
在建党100周年的重要时间节点,省农信联社结合党建融合发展战略,把党的建设进一步融入到提升金融服务的思路和实践中去,一批“党建+金融”的创新服务举措相继落地。
“整村授信”惠农户。积极助力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将试点行扩大到18家,并在此基础上推广“整村授信”,将各行政村打造成一个个“信用共同体”,在信贷服务方面进一步简程序、优流程、降利率,确保每个信用户都能“随用随贷”。截至11月末,全省66家农商银行已经与4093个行政村签约,建档农户信息158万户,其中授信73.51万户,授信总额504亿元。
“金融村官”进乡村。在淮北、黄山、滁州等地部分农商银行试点向基层党委政府派驻“金融村官”,累计选派了499位政治素质较高、工作能力较强、群众基础较好的党员业务骨干等到乡镇、村(社区)驻点工作,将党和国家的金融惠农政策真正送到农户家中。同时也强化了政银对接和协调,使更多金融资源向三农领域流动。
“党建联盟”聚合力。推动农商银行各级党组织不断与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及社区街道党组织签署共建协议,同时在农村乡镇广泛“结亲”,发展党建“朋友圈”,实现党建资源共享、组织活动联办、党员教育同步,安徽农金“党建联盟”规模越来越大,为联盟多方发挥各自优势、携手破除发展难题搭建了桥梁。
“红色队伍”绽风采。各农商银行纷纷组建“党员示范队”“党员突击队”等党员志愿服务队,积极参与地方疫情防控和救援救灾,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形成了如亳州药都农商银行“小红帽”、桐城农商银行“红马甲”、濉溪农商银行“小推车”等品牌,做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充分展现了安徽农金良好的服务形象。
转型:数字化技术塑造“开放银行”——
金融服务数字化革命的大门正在加速开启,安徽农金人深知,唯有主动拥抱数字化转型,才能真正突出重围、实现弯道超车,打造真正的“开放银行”,让安徽农金的服务“无处不在”。
立足安徽实际,省农信联社带领全省农商银行积极加强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运用,在产品和服务创新、平台和场景建设等方面持续探索、实践,农村金融服务数字化转型取得了初步成效,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
产品体系初步建成。今年,面向农户的数字化信贷产品“金农农e贷”正式面世,它让数据成为新“农资”、手机成为新“农具”、创业致富成为新“农活”,与面向个体工商户的“金农商e贷”和面向企业的“金农企e贷”一起,用大数据跑出信贷业务加速度,实现线上智能授信和线下便捷用信,一举解决个人、商户、企业贷款申请难、资产评估难、额度满足难等问题,进一步满足乡村振兴各类主体的个性化金融需求,初步构建了安徽农金特色数字化信贷产品体系。到11月末,“金农e贷”系列产品授信客户数达203.87万户、贷款余额2132.53亿元。
平台服务日趋完善。安徽农金手机银行完成了1.0到3.0的迭代更新,目前手机银行客户数已经超过1700万户,占到全省总人口近四分之一。依托手机银行客户端,相继推出了 “社区e银行”平台,吸引了超过800万客户注册,为“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提供免费渠道;打造了集微信支付、支付宝支付、银联支付以及本行支付于一体的聚合支付产品“金农信e付”,吸引省内150多万商户加盟,让客户“一机在手,支付不愁”;建设了集“金融服务、电子商务、电子政务、便民服务、金融扶贫”为一体的“金农信e家”综合金融服务室,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一站式金融便利店”,直接将便民服务送到乡村、送到农户家门口,目前已建成5033个。
场景建设稳步推进。金融因场景而“生”、因场景而“活”。一方面,安徽农金“云缴费”服务功能覆盖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无感停车”“乘车码”等正在开发,为城乡客户生活带去便利;“云收单”签约商户7072户,目前已涵盖超过16个行业类型,商户结算账本正在变得越来越清晰简单。另一方面,“金农云数”及“金农云享”平台已在全省农商银行全面推广,“金农云智”“金农云策”平台已在部分农商银行成功试点,“金融+大数据”的“农金云”在更多场景的应用,使“客户在哪,农商银行的服务就在哪”逐步成为现实,给城乡金融生活品质带来显著的提升。
当下,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奏响了时代奋进的最强音,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发出了接续“赶考”的动员令。此刻,农商银行的发展之路与时代进程再次交汇、碰撞。站在新起点,面对新机遇、新挑战,循着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时代召唤,安徽农商银行系统将在不断强化党建引领中汇聚强大动能,在持续提升金融服务中迸发巨大力量,为建设经济强、格局新、环境优、活力足、百姓富的现代化美好安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安徽日报农村版记者 曹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