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清楚地记得,十几岁的时候,我们大队毛泽东思想宣传队演出的小节目中,有一个节目叫《逛新城》,说的是西藏农村一对藏族父女进城的故事,他们进了城,所见所闻,不停地东张西望,堪比刘姥姥进了大观园,看什么都新鲜,父女俩十分欢快,迈着轻盈的步伐,唱着非常好听的小调,一会儿向东,一会儿朝西,指手画脚,一问一答,滔滔不绝,歌颂拉萨城市那令人向往的美好生活。
那时城里头所谓美好生活,无非是有楼房,有商场,有大烟囱,有电灯、电话、自来水,马路宽敞一些,人们穿着的时髦一些。看了《逛新城》这个节目之后,不少人非常羡慕城里的生活,有人情不自禁地说:“俺这辈子,不要说用上电灯、电话了,只要能住上三间瓦房,死了也就闭眼了”。
没想到,三十多年过后,农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农民不仅住上了小楼,而且还修通了水泥路,用上了自来水,家用电器应有尽有,就连烧锅都不用柴草了,千家万户使用的都是液化气。小汽车、摩托车、电瓶车基本上普及开来,手机人手一部(未成年人除外)。农民们不仅享受着现代化的物资文化生活,而且还告别了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苦难时代,农业机械化的普及极大地降低了农民的劳动强度,很多农民连秧都不用插了,改为种稻,农村几乎看不到耕牛的踪影。农业正在向现代化、专业化、集约化迈进,农村正在向美丽乡村跨越。
随之而来的是乡村旅游、乡村养老、乡村体验等多个业态的兴起。乡村越来越美了,吸引力也越来越大,相信不久的将来,城里人定会向往农村人的生活,《逛新城》要改写《逛新村》了。
以前的农村真是太贫穷落后了,我们一个大队几百户人家,几乎找不到一户住瓦房的,清一色的土坯草房,室内的设施都是泥巴制成的,就像有人说的:黄鼠狼子掉尾巴,没有一处值钱毛。泥巴锅台,泥巴墙,泥巴桌子,泥巴床,泥巴碗厨在锅房,泥巴条机在正堂。土坯草房最怕刮风下雨了,一阵大风过后,房子上的草被刮的到处都是,一场暴雨来袭,室外大下,室内小下,室外面不下了,室内还在下,夏季雨水较多,很多农户被折腾够呛,要是遇上连阴雨天气,更是苦不堪言。房子被刮坏,坏了再去盖,盖了再被刮,一年中反复多次,很多功夫都花在摆弄房子上。现在土坯房已不复存在了,农民住上了楼房瓦屋,住瓦屋无愁忧,一劳永逸,美观气派。站在高高的山岗上,放眼望去,到处都是农民的小洋楼,小洋房,白灰墙,连成片,排成行,绿树映,新气象,家家户户好风光。
按说农村里不缺柴草,偏偏那时候没有烧的,每到秋冬季节,草山、田埂、河湾到处都是光秃秃的,孩子们利用星期天把所能长草的地方耙了一遍又一遍,连树叶子都被拾回家当成了燃料,还有不少家烧干牛粪的,把新鲜牛粪贴在墙头上晒干,然后当着柴草来烧,哪像现在,吃不愁,喝不愁,烧也不愁,液化气取代了柴草。家家门前没有一处草堆,成片成片的草场没有人去砍,百草丰茂,枯草遍地,年复一年,自生自灭,一些地方还成了火灾的隐患。
那时的农村吃水也很困难,一个大庄子能有一口土井就算不错了,先挑的水还有点清,后来挑的水都是浑浊浊的,把挑的水倒进水缸,再用明矾来沉淀,舀水时稍不注意就沉渣泛起。现在可好了,政府为了改善民生,年年投入大量资金,把自来水安装到千家万户。农民不再为吃水和挑水跑到很远很远的地方,水龙头一拧,清洁卫生的饮用水就流了出来,既方便又省力,有了自来水,热水器和洗衣机就能派上用处,洗澡和洗衣服也方便了许多。
最困扰农民的算是农村道路了,遇到阴雨天气,真是无路可走,泥巴路一脚能踏得很深,有时滑得很远,特别是冬天,雨雪过后,路多少天都不干了,一冻一化,一跐一滑,只要出门,两条裤腿子溅得全是泥巴。条件好的家庭,唯一交通工具——自行车被困在家里,要想骑上公路,必须要扛着走,一扛就是好几里,累得筋疲力尽。现在有了柏油路和水泥路,老百姓出行方便了许多,盖房子拉料子,运输农产品,购买大小车辆,很多问题都迎刃而解了,一下子就颠覆了农村几千年的落后历史。
今非昔比了,随着国家户籍制度的改革,农民不再是贴着标签的农民了,他们早在十年或二十年前就到城里打拼,很多人在城里安了家,落了户,置办产业,成了正儿八经的城里人,有的挣到钱,衣锦还乡,摇身一变,也变成了这个总和那个总的,好像个个都“总”了起来。有的在外面不仅挣到了钱,而且还学到了技术,回乡创业,成了家乡致富带头人。也有不少城里人跑到乡下搞开发的,流转土地,兴办产业,干得是红红火火。还有相当一部分退职后的村干部跑到城里当起了保安,过去管的是农民,现在管的是市民,村干部基层工作经验丰富,能说会干,不怕吃苦,他们深受物业公司的欢迎。现在城乡真的不分了,城乡差别越来越小,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的美好愿景已初步显现,幸福美好的生活值得大家点赞和颂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