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新闻网乡镇融
合作热线:0551-65179778      来稿邮箱:anhuixzr@vip.163.com
郎溪县:四看下吴“双村记”
来源: 顾维林 2021-12-31 13:35:18 责编: 纵强 喻寒松 夏朝阳

冬日的郎溪县下吴村,暖阳如春。

忆往昔,人民日报的“三看山这边山那边”,揭开春天故事的序章:改革开放时期,“山这边”以“山那边”为标杆,知耻后勇、奋起直追,一任接着一任干,改革开放不停步,奋力奔跑在全面小康路上,甩掉了贫困的“帽子”,蝶变为乡村振兴示范村。

看今朝,四看下吴,春天的故事翻开新的篇章:进入新时代,山这边与山那边携起手来,基础共建、生态共治、发展共融,唱响了一出共进共赢的“双村记”。

基础共建地缘亲

刚到下吴,一条标有红黄蓝三种色彩的彩虹公路,在青山绿水间延伸。

这就是“溧阳1号公路”下吴段。这条景观大道,是山这边与山那边2008年开展基础共建时结出的一颗硕果。下吴村党总支书记蒋福金介绍:“当时修路的资金由山那边溧阳市投入,下吴村积极配合做好征地拆迁和相关工作。”

十多年过去了,合作在继续,道路在“生长”。

为了借势“溧阳1号公路”这条黄金旅游线路,2020年,“伍员山通景公路”建设工程正式启动。

这是郎溪县6条“美丽公路”实施项目之一,也是下吴村畅通“微循环”的重要之举。这是一条新的纽带,起点在“溧阳1号公路”,经下吴村白茶扶贫基地,环绕罗市中心村再连接“溧阳1号公路”,形成一个环线。

对茶农邱君烈来说,这条修到山脚下的路,让他和山那边茶叶生产经营合作更密切了。

他在村里第一个种植白茶,茶叶主要销往山那边。他学习过《人民日报》的报道,2019年11月,他将自家的合作社干脆取名为“郎溪县山这边山那边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

下吴村是凌笪镇唯一一个茶产业专业村,选择茶叶为主导产业,用蒋福金的话说:“是向山那边学来的好经验,用活山场资源,用好招商政策,把山那边的客商吸引来,把荒山变成茶山。”

第一个落户下吴的白茶基地,就是山那边的常州客商投资建成的。从500亩起步,现在全村茶叶种植面积达到10820亩。

路通百事兴 路通村更美

冬日暖阳,走进村内,一幅赏心悦目的美丽乡村新画卷扑面而来;最有特色的,是风格统一的新徽派村舍。

2019年起,村里积极整合各类项目资金,前后投入近4000万元,对全村房屋的外立面进行了统一改造。外墙是清新的白底上勾勒了灰色的线条,门窗都加上了简洁的木框,有皖南韵味又有简约之风。

这一次,山这边走在了前面。

山这边焕发的新“颜值”,激发了山那边的建设热情。金山村(洑家村)党总支书记黄忠新笑着说,“溧阳的市领导带队到下吴村考察,回来就坐不住了,要向你们学习美丽乡村建设经验。”

黄忠新告诉记者,“去年下半年,从下吴考察回来,我们就动手干了起来。”金山村以“两拆两清”(拆除违章建筑、拆除闲置危房,清理坑塘、清理房前屋后卫生死角)为切入点,全面推动人居环境建设,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我们翻过伍员山来到洑家村,丽日晴空下,这里又是一幅别具风情的田园画卷。统一改造的民居,立面是赏心悦目的橙黄色,古朴自然。

在如火如荼的美丽乡村建设中,山两边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生态共治家园美

每天清晨,一辆从江苏省溧阳市天目湖镇驶出的垃圾清运车,停靠在下吴村村部,将一桶桶垃圾清运而走。

这是苏皖两省边界地区首次联手加强生活垃圾处置,也是两省共治共建生态环境的创新之举。

下吴村位于天目湖上游,为了进一步做好饮用水源的保护,天目湖镇与下吴村多次沟通商讨,探索省际生态一体化保护新机制。今年4月初,两地就合力保护天目湖水质达成共识,启动区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

6月起,下吴村洙漕河流域15个自然村的800余户居民的生活垃圾,由天目湖镇收运处理。

“以前村里的垃圾清理发包给第三方托运公司,一年管理费用达到30万元。”蒋福金说,现在,由天目湖生态水源地建设有限公司接管村里的垃圾清运,村集体每年只需要投入10万元。

这并不是两地在生态治理上的第一次“牵手”。

山那边的社渚镇,是青虾第一镇。受其产业辐射,下吴村青虾养殖业发达。“去年6月份,天目湖镇就主动找到我们,提出以生态补偿的方式,引导上游的下吴村养殖户退出水产养殖。”

经过反复商讨,5月11日,两地正式签订退养协议,下吴村102户2880亩青虾全部退养。按照相关补偿标准,2233余万元退养奖补资金全部打卡发放到村民手中。

5月31日,下吴村青虾养殖大户赵明发收到了50余万元的退养补偿款,在这之前,他养殖了70多亩的青虾。

“虽然青虾养殖效益不错,但为了蓝天碧水青山,我们支持退养。”他不仅带头签订协议,还主动帮助村里开展土地流转工作。在他看来,只有好生态、好环境,山两边才能迎来更好的发展。

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山两边的生态互联共治,如今在长三角一体化的大背景下,迈出了更大的步伐。

2021年,涉及江苏溧阳和安徽郞溪、广德三个相邻县(市)的苏皖合作示范区管委会获批成立,这是全国首个以县为单位、以生态为底色的跨省合作区。

共融发展旅游兴

今年,下吴村喜事连连。

村集体经济有望突破100万元;设在村口的宣城市纪念小康工程展馆,已于7月建成开放,接待参观人数近万人次。伍员山游客集散中心基本建成,山上游步道已建好贯通,伍员山正成为新的网红地标……

作为村里的“颜值担当”,“昔慢·乐山”民宿自11月30日开业,很快火到“出圈”。

这是一间颇具文艺范儿的民宿,也是山两边共融的一个现实成果。

2019年底,来自常州的文创企业——天人合艺,一眼相中了这里的美丽环境,租用村“两委”流转的闲置民居,投资近300万元,建起了村里的第一家民宿。

从筹备到建成,钱雪燕一直负责这个项目。她说,很喜欢这里空气好、生态优。特别是村里积极创造条件支持民宿建设,村民们也很给力。过着“双城生活”的她,爱上了这个新兴的艺术田园乡村。

发展民宿经济,是下吴村的新一轮发展的破题之作。

村第一书记兼乡村振兴工作队队长陈福元认真分析,有山两边的故事,有连接天目湖景区的旅游大道,有地相近人相亲的天然优势,下吴村要承接好山那边旅游外溢效应,在绿色发展、农旅融合上,再迎一次新蝶变。

陈队长的这个想法,不仅得到村班子的支持,更得到了村民们的响应。

吴定义就是其中最积极的一位。

吴定义要介绍。他正忙着装修自家的“花涧民宿”。有满山遍野的茶园,有稳定的茶叶收入,可吴定义还是决定,响应村里的号召,在民宿上试一试。“我们村现在这么美,一定会有更多的游客来,这是一个好机遇哩!”他期许着民宿能带动茶叶品牌叫响、茶农增收。

凌笪镇党委书记史铁军向记者介绍,目前,乡村振兴示范村文旅基础设施项目已启动,镇里将围绕打造皖苏边界休闲旅游基地的目标,加大与山那边的互动合作,拓展乡村旅游的空间与内涵。“山两边一起做大旅游经济的蛋糕,携手谋发展,融合迎蝶变。”

山那边也这么想。金山村党总支书记黄忠新很谦虚,他觉得下吴村近年的发展很快,值得他们好好学习;说到未来的发展,这位年轻的村书记显得很兴奋,“我们山两边要融和发展,携手进步,共同唱响一出‘双村记’。”

山这边,山那边,春天里的故事还在继续……(顾维林)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