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驹过隙,转眼之间,新年的氛围又浓了,妻子又在吩咐要准备春联了,当人们在自己的家门口贴上春联的时候,意味着过春节要正式开始了。
春联,又叫“门对”、“对联”,贴春联是中国民间春节习俗之一。它以对仗工整、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美好,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它始于五代,盛于明清,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所谓桃符,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于桃木板上据宋史。蜀世家记载,五代后蜀主孟昶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于左右。宋代的王安石在《元日》中写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后,书写春联成为人们的一种习俗,为过年不可缺少的环节,也寄予了人们对新的一年美好期望。
记得幼年时,过年贴春联是一件大事。起先,我们家是自己写春联,在大年三十把春联贴上。后来,请人代写。首先要去买红纸,我家买两三张红纸,要贴两副春联。大年三十那天,吃过早饭,便拿着准备好的红纸,去大院“秀才”李老师家,请他帮忙写,很多邻居都来请他写春联。
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初,用机器打印的对联流行开了,看上去既美观,价钱又便宜。人们买回去直接就可以贴在门上,省去了好多的环节。这时写春联的人倍受冷落,一时很难看到书写春联的身影,人们去市场上随意挑选。从家庭到机关单位大门都贴着机器打印的对联,这样持续了十几年的时间。
进入新世纪后,人们的物质生活富裕了,精神文化生活在人们心中越来越受到推崇,于是传统文化受到各个地方的重视。因此,书写春联又开始出现在大街小巷、图书馆和各个公共场合。于是书法家们在腊月里便大显身手。有的摆地摊书写春联赚钱,有的慷慨挥毫,为亲戚朋友免费书写春联,手麻臂酸,仍乐此不疲。还有许多学习书法的孩子们,也挥毫写春联,虽然字还充满稚气,但也还充满喜气,被人们喜爱。我也是书法爱好者,写的字基本能看过眼,但也只是坚持了两三年。我们家还是习惯购买或机关事业单位赠送的春联。
年三十午饭前后,就开始贴春联了。春联有上联下联、横批,一般情况下,对联的上联要贴在门的右边,下联要贴在门的左边,从右往左贴,和我们现代人阅读的顺序正好相反,因为对联是竖着排列的。讲究点的人家还要张贴新的“福”字、年画等。妻子和女儿把做好的浆糊均匀地抹在春联背面,然后递给我。我站在桌上,小心翼翼地移动春联的位置。一边贴,一边问她们:“贴这个位置正不正?”她们在下面指挥着:“这边高了,那边矮了,正了!”就这样,一家人在忙着这件大事,整个大楼因贴着这样的春联显得整洁而喜气。
春节来临,家家户户红彤彤的崭新春联便会映现于我的脑际,像一片红色海洋,清风微澜,温馨可爱。她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也是中华传统美德精神的体现,令我感动,令我兴奋,令我温暖,令我回味无穷……(月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