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蒙城县政协坚守职能定位,把握协商要义,以改革的思维、创新的理念,务实的举措,探索和创新基层民主协商,开辟政协工作向基层延伸的新途径,取得良好成效。
搭建特色协商平台。县政协注重以丰富协商内容与形式、创新协商渠道与方式、扩大协商参与面与覆盖面为重点,推动调研、协商、监督深度融合,构建了广泛多层、灵活多样、面向基层、服务发展的一线协商新格局。近几年来,先后聚焦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壮大民营经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方面组织开展20项年度重点协商活动,收集416篇调研报告,提出意见建议1000余条。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亲自阅批,推动协商建议的落实。首次将“纵深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监督性调研纳入重点协商,组织广大委员积极参加重点协商活动,收集调研报告27篇,提出意见建议90余条,助推解决了一批危害社会安全的热点、难点问题。其中,围绕乡村振兴交通先行,举行“城乡公交一体化”专题协商会,加快全县城乡公交一体化进程。
深化一线协商活动。坚持“党委领导、政协搭台、协商于民、有序参与、服务群众”的工作理念,持续推进“协商在一线”工作,完善直接协商、指导协商、带动协商三种模式。完善“委员进社区”工作,明确“访民情、解民忧、顺民意、聚民智”的工作理念,召开工作推进会,印发《进一步加强政协委员进社区工作实施意见》,组织开展“家门口的协商”。同时,发挥委员个人特长和优势,在全市率先建立的两家“委员工作室”,被省政协赞誉为“最有特色的创新工作”。 围绕“丰富公园文化内涵,提升公园管理水平”“做好城区夏季垃圾清运”“规范城区养犬”等方面开展走访调研、恳谈协商310余次,监督视察93次,收集社情民意信息356条,解决了一批群众身边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让群众感受到政协离自己很近,委员就在身边。
提高协商议政质效。顺应“时”与“势”的变化,把握“数”与“质”的关系,做到协商内容关注群众切身利益、协商主体代表各方观点、协商过程汇集民情民意。建立乡镇委员联络委,乡镇副书记兼任乡镇联络委召集人。出台《乡镇(街道)政协委员联络委工作规则》,明确“六有、四统一”建设标准,推动联络委工作纳入县委党建工作考核。在城关街道、岳坊镇、小辛集乡及其6个村(社区)试点开展基层协商,积极探索“有事好商量”基层协商议事会,全市基层协商现场会在蒙城县召开,被誉为“蒙城模式”。依托乡镇委员联络委,整合社区协商资源,吸纳“5321”工作法和“三个三分之一”议事法,建立镇村两级“协商议事会”,出台《蒙城县协商议事会议工作规则》,围绕“农事托管一体化服务”“充分发挥村文化礼堂作用”“美丽庭院建设”等方面开展96场百姓家门口的协商活动,推动政协制度优势不断转化为服务基层社会治理效能,促进了基层重大决策“替群众做主”向“由群众做主”转变。
(刘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