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过古稀的朱成贵是旌德县兴隆镇人,他的弟弟出生时便患有先天性智障疾病,自懂事起朱成贵就扛起了家里的重担。
1958年,朱成贵10岁,兄弟俩在父母的带领下,从无为县迁到了旌德县原兴隆公社。当时的兴隆不通车,父母都挑着重担,10岁的朱成贵只好抱着2岁的弟弟走了15里路,这才安顿下来。
一家人在旌德开始了新的生活,父亲有着一手剃头的手艺,整天在村里奔走,勉强维持生计。母亲双耳失聪,仅仅能够做一些简单的家务,这也逼着朱成贵“懂事早”,起早贪黑地忙里忙外,在外人眼里傻里傻气的弟弟,在他的眼里是总是那么天真可爱。
1978年,父亲不幸病逝,30岁的朱成贵成了家里的顶梁柱。在土地承包改革后,他一人耕种10余亩地,孝母、养妻、育女、照顾弟弟,虽然他很勤劳,但是一家人过得十分贫苦,妻子劝他放弃弟弟,他坚决不肯,矛盾多了,妻子忍受不了,改嫁他人。
“他是我弟弟,家里就我这个哥哥可以照顾他,只要我有一口饭吃,我都要给他吃。”2013年底,面对村干部入户走访时,朱成贵强忍泪水,动情地说道。2014年,因朱成贵家庭确实困难,村里通过评议、比对、公告,将兄弟2人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现在党和国家的政策真的好,要不是党,我们家现在真不知道是什么样。”现在朱成贵家早已脱贫,他是一名重情重义的人,经常向别人表达感恩之情。
朱成贵就是这样朴实而平凡,60年人生风雨深刻诠释了手足情深、血浓于水,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让弟弟快乐了一辈子、开心了一辈子、幸福了一辈子。(谢美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