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农工党党员胡晓鑫反映:我国已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劳动人口的平均年龄正逐年升高。根据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人力资本报告2020》数据显示,1985-2018 年间,我国(不含港澳台)劳动力人口(包括学生)的平均年龄从 32.2 岁上升到了 38.4 岁。以后35岁至45岁左右的中青年,特别是80后,将会成为就业大军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的中流砥柱。他们上有老下有小,面临着房贷车贷、赡养老人、抚养子女等形形色色的开销,如果失业了,整个家庭将会置于风险之中。而这些中年人群在就业与求职方面所遇到的问题,也是需要高度重视,并采取有效举措及时予以解决。
为此,建议:
1.营造良好就业环境,国家、社会及企业采取各种积极有效的办法与措施,尽可能地保障好中年求职者的各项基本权益。国家立法等部门加大对企事业单位、学校及相关专家的走访调研,从法律法规修订、政策制定完善的角度,减少对用人年龄标准的歧视,鼓励企事业单位尊重、善用中年熟练工。人社部门加大对企事业单位招聘的监督管理及劳动纠察,帮助和解决劳动者在求职或职场中所遇到的权益纠纷问题。社会舆论特别是各类新闻媒体要积极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宣传劳动用工方面的正向价值观念,纠正社会上对用工年龄的歧视,努力营造出一个更加公平与宽容的社会环境。
2.多开发公益性岗位,面向有技能、有意向的中年群体,起到临时过渡作用。受产业转型升级、企业破产、行业技术人员饱和等因素影响,一部分能干活、有技术的中年人群突然失去原有的工作,建议政府部门多开发公益性岗位,定向临时聘用中年失业群体,既可以加强对中年人群在就业方面的引导与帮助力度,使他们能放下包袱,轻装上阵,从而更好地发挥出自身的优势与特长,又可以让他们有尊严地活着,着眼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避免一窝蜂扎堆到送外卖、送快递、开滴滴等行业,造成社会对中年人群的进一步误解。
3.加大中年人群再就业的政策和技能帮扶,建立有效的心理疏导与经济纾困政策,鼓励中年人群主动回归社会角色。政府有关部门联合高校开设免费课程,面向中年人群,提供技能培训,帮助失业、待业的中年人群接受新技术、新技能,提高中年人群的附加值,鼓励中年人群积极主动适应当下社会工作模式的转变。同时,中年人群面临失业、找工作难,经济拮据等问题容易焦虑,或者新岗位、新工作,面子过不去、失落,一时半会接受不了现状,政府有关部门需要及时介入,给予一些救济措施和心理疏导,引导这群中年人群积极认真面对与平衡工作、家庭和自身的状态,尽可能减少恶性事件的发生。
(合肥市政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