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蒙城县政协聚焦激发委员责任担当,丰富履职平台、健全工作机制、强化队伍建设、优化服务管理,委员队伍忙起来、严起来,促进政协各项工作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强化委员担当。一是完善政协协商。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依托资政会、专题协商会、对口协商会等协商平台,开展年度重点协商活动,提出建设性意见建议。成立政协智库,围绕民生事业,乡村振兴、社会管理等方面开展前瞻性、基础性的研究活动,编报《议政前言》,打造政协建言资政“升级版”。二是探索基层协商。在城区开展“委员进社区”活动,195名委员进驻社区,按照“五有”“四规范”“四统一”的标准完善联络室建设,机关委室联系指导社区活动,工作实行政协和街道“双考核”。发挥委员特长和优势,在全市率先成立2家“委员工作室”。几年来,广大委员围绕“访民情、解民忧、顺民意、聚民智”工作要求,开展走访调研、恳谈协商410余次,监督视察180多次,收集社情民意信息580余条,进社区工作呈现出“参与有平台,月月有主题,活动有规则,成效可评估”的良好局面。在农村,建立乡镇委员联络委。在乡镇试点建立镇村两级协商议事会议,出台《协商议事会议工作规则》,围绕“综合农事托管一体化服务”等方面开展好“家门口”的协商活动,探索“有事好商量”蒙城模式。
拓展委员履职平台。根据职能分工和界别特点,制定“主席联系专委会、专委会联系界别、界别联系委员”“党组成员联系党员常委、党员常委联系党外常委、党员委员联系党外委员”工作机制,畅通上下联系渠道,增强委员归属感,提高工作整体性和联动性。发挥界别优势,开展“界别活动周”,确立“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等135个议题,形成121篇具有界别特色、凝聚界别智慧的调研报告,发出了界别好声音。开展捐资助学活动,在政协委员和建档立卡贫困大学生之间实行结对帮扶。募集180余万元,捐助贫困大学生和复读生570人。新冠疫情期间,县政协委员们第一时间号召委员下沉村(社区),参与一线宣传防控,缓解基层人手不足难题。针对防护物资严重短缺,组织委员募集65.2万元捐款和价值67.9万元的口罩、酒精等物资。
提升委员履职能力。围绕党的建设、政协业务及时总结固化经验做法,上升为制度规范。先后出台了《主席会议议事规则》《专委会通则》《界别活动实施办法》《调查研究工作实施意见》《协商议政质量评价标准》等32个规范性文件。近几年来,先后开展了19个重点协商、23个对口协商,共收集调研报告600余篇,委员建议、政协方案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金点子”。政协机关成立委员联络室,加强委员履职服务管理。制定《委员履职服务管理办法》以及《委员差异化履职考核评价标准》,建立委员履职档案,加大考核奖惩力度。每年对10%的优秀委员进行表彰,对考核后20名的委员进行约谈。对履职考核不称职的17名委员予以劝辞,实现了委员从“要我干”向“我要干”的转变。
(刘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