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新闻网乡镇融
合作热线:0551-65179778      来稿邮箱:anhuixzr@vip.163.com
石榴花开溢芬芳 全国民族团结示范创建在这个村开出“幸福花”
来源: 陈庆华 2022-04-20 18:55:37 责编: 方欢 胡明兵 张波

走在安徽省六安市叶集区洪集北段的312国道上,你就会惊奇地发现:一栋栋特色鲜明的民居整齐划一,一处处休闲园林随处可见,老人在这里漫话家常,孩童在这里嬉戏玩耍,一派祥和的景象在这里上演……这是该区创新发展理念,实现少数民族村社发展共赢的得意之笔。皖南徽居的特色,回族民俗的古风。在这里,青山绿水见证着叶集七彩大地的沧桑巨变;在这里,绿叶青葱诉说着民族团结进步的动人故事;在这里,民族团结如同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这里,就是全省50个新农村示范园区之一的叶集区洪集会馆回民村。

看到这景色旖旎、回汉融洽的新农村示范园区,会馆回民村党支部书记王连军触景生情,感慨万千。“过去,由于交通闭塞、地处洼地,这里常年受水灾侵害,乡亲们深受其害,苦不堪言。好在,咱们村里出了个‘许支书’,在他的带领下,各族群众团结奋进,共克时艰,创新基层治理,发展乡村产业,硬是把贫穷落后的‘后进村’变成了团结富足的新农村……”说起会馆回民村原支部书记许继甫同志,王连军竖起了大拇指,他介绍道,乡亲们为了纪念许支书,还创作了作品《红土地上的许支书》,并在全国展示。

说起村里的变化,村民韩长贵最有话语权。就在前不久,韩长贵家夜间水管爆裂,老人已年过八旬,行动不便,子女不在身边,情急之下,老人无奈地通过紧急呼叫器寻求村里帮助,王连军接到求助电话后,第一时间安排维修志愿者上门抢修,最终挽回了老人一家的损失。像韩长贵这样的例子不在少数,而这样为群众提供24小时“不打烊”的服务,正是会馆回民村探索实施的基层社会治理“1114”工程(建立一张联系群众服务网、一个心理咨询中心、一个乡风文明超市;组建调解、精神文明创建、服务、考核评分“四支”队伍)。该工程自推出后,相继获得省、市领导肯定,并在中央新闻联播等国家、省、市主流媒体宣传报道。

美丽乡村建设,既要有“面子”,更要有“里子”。叶集区一方面积极探索民族乡村建设新思路,另一方面下大力气壮大村集体经济,为民拓宽致富路。据该区民宗局局长何成海介绍,叶集区总人口27万余人,有5个民族村社,少数民族人口达1万多人,是典型的人口小区,民族大区。为发展民族乡村产业,近年来该区共争取中央、省、市少数民族发展扶持资金2000多万元,区级财政每年同步配套民族村专项扶持资金100万元,并落实区领导联系帮扶民族村制度,助力民族村产业振兴。在省市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大力扶持下,该区民族村的产业发展各具特色。会馆回民村引进稻虾种养龙头企业,整村流转耕地6000多亩,建设超高标准“稻虾共生”产业示范园区,建立集烘干、仓储、加工于一体的稻虾米精加工厂房,设计产业路、观光路、循环路相融合的旅游休闲路线,把稻虾共作产业园打造成集溯源农业、农事体验、民俗观光于一体的休闲旅游集中区,实现亩均增收近2600元,预计2022年度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可达100万元。鲁大庄回民村引进600万元食用菌、果蔬连栋大棚建设项目,预计每年可实现年产值400万元,每年可为村集体增加收入20万元以上。花园回民村利用地缘优势,多种产业齐头发展,现有卷皮厂27家、木榨香油作坊3家、手工粉皮作坊2家、小规模种养殖户26家。

“小小银针亮晶晶,连起了回汉一家亲……”这是叶集区村民汪礼堂编写并作曲的黄梅戏《银针连心》中的一个桥段,“现在村里处处干干净净的,出来走走都是神清气爽的,没事到广场上跳跳舞、听听戏,日子越过越有劲……”在叶集民族社区广场上时常能听到这样的感慨。据该区土家族村干部罗荣介绍,每年叶集都会编导一批民族团结进步文艺节目在全区巡演,《阿佤人民唱新歌》《红梅赞》《勤劳致富奔小康》等自编自导节目更是获得各族群众一致好评。此外,民族学校每年还会组织学生参加民族演讲、征文比赛、民族运动会等,其中《童心向党》节目更是被推送至省民委线上发布。为更好地服务民族群众,该区更是高标准建设史河街道、洪集镇2个民族工作站,定期开展书画、舞蹈、象棋、送春联、包元宵、包粽子比赛、广场舞比赛等文化活动;一年一度的羊肉美食文化节,更是将少数民族美食文化推向高潮,这些与时代合拍、同时代进步的文明新风正在叶集区遍地开花,不断丰富着群众的文化生活,充实着群众美好生活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

从“摆脱脏乱差”到“追求乡村美”,从贫穷落后的“后进村”蜕变为殷实富足的“先进村”……民族团结进步的创新举措让叶集这个民族大区真正实现了华丽转身。2022年,叶集区将以争创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为目标,在新征程上奋勇争先,持续推动民族村“蝶变”升级,以更加优异成绩献礼党的二十大。(陈庆华)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