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坚守『两条底线』中彰显安徽责任担当
来源:杨汉东 2022-04-25 11:09:47 责编:周晓东 朱媛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强调:“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接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当前,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仍在蔓延,国际局势紧张异常,世界经济复苏乏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任务极为艰巨繁重,稳住农业基本盘,夯实农村优先发展基础,是应变局开新局的重要“压舱石”,尤其是作为农业大省和长三角相对欠发达地区的安徽,更要发挥优势 扬长避短,牢牢扼守住这两条底线,这样才能从容应对各种风险挑战、赢得战略主动,才能更好地促进全国经济健康发展、保持社会大局稳定,以更加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一、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底线,贡献安徽力量

安徽位于华东腹地、长江中下游、南北过渡带,农业资源丰富多样、气候条件十分优越、农产品种类多比重大。全省现有耕地8700万亩,居全国第9位;近年粮食总产量一直稳定在800亿斤以上,居全国第四位,占长三角“三省一市”的48%。历史上安徽就是全国粮食主产省,是苏浙沪无以替代的后粮仓,在全国农业生产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粮食是确保国家安全的一种战略资源,解决好十四亿人的吃饭问题始终是党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当前全球疫情短期内仍很难结束,再加上俄乌战争影响,全球粮食生产受到严重抑制,一些国家纷纷限制粮食出口,国际粮价剧烈波动,外部市场环境更加复杂多变,面对这种局面,国家对粮食安全更加着重强调稳定供应。

安徽作为农业大省和农村改革的发源地,农业生产不仅要满足于本省粮食自给,还要“成为长三角优质绿色农产品供应基地,成为引领全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新高地”,在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底线中贡献安徽力量。为此,必须坚决按照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扛稳粮食安全政治责任,确保全年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不低于上年。”要严格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集中建设新增500万亩高标准农田,全面提升耕地质量,提高土地产出效益;落实“长牙齿”的耕地保护措施,严防耕地非农化非粮化,稳定全省粮食播种面积,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产量保持在800亿斤以上。

完善农业支持保护政策体系,合理保障农民种粮收益,落实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健全农民种粮收益保障机制,适当提高粮食生产补贴,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多种粮、种好粮,让更多的政策支持乡村发展,惠及农民。

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加大对粮食主产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充分发挥种业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提升农机装备研发应用水平,持续推进农业科技进步,走内涵扩大再生产之路。

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提升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提高粮食生产的规模化水平,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在抓农产品稳产保供的同时,还要面向长三角调整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推进质量兴农和品牌强农。严格把控产品质量,加强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和管理,增加优质绿色农产品供给,以应对社会消费不断升级,满足苏浙沪对优质农产品日益增长的多样化消费需求。要把安徽优质农产品做成品牌,深挖品牌文化内涵,创新徽农品牌营销,提升安徽农产品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二、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打造安徽样板

安徽紧邻长江三角洲,是我国中部地区中最靠近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省份。2014年10月国务院扶贫办公布的592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部在中西部地区,其中中部地区217个,西部地区375个。中部地区中安徽有19个,相比而言安徽贫困发生面和贫困人口的比重不算很高,但发生规模性返贫的风险依然存在,这19个国家级贫困县主要分布在大别山区和皖北地区,交通相对落后,人口严重外流,经济社会发展基础薄弱。当前,部分脱贫地区群众收入水平仍然较低,脱贫的基础还不够稳固,与乡村振兴衔接也不够紧密,遇到自然灾害、疾病、意外事故等情况有可能返贫致贫。为此,必须按照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严防发生规模性返贫,为广大中西部地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作出榜样示范,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

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认真研判新的致贫和返贫风险,将有返贫致贫风险和突发严重困难的农户全部纳入监测范围。“重点关注大病重病患者和负担较重的慢性病患者、重度残疾人、失能特困老人以及就业不稳定户、产业发展失败户、灾后重建户、无劳动力户等群体,重点监测收入支出状况、‘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状况等。”针对群众的住房、义务教育、就业、因灾因疫因病突发严重困难等情况,及时发现并抓紧落实帮扶措施,将返贫致贫风险消除在萌芽状态。

促进脱贫人口持续增收。把产业就业帮扶作为重点,更多依靠发展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要逐步提高各级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用于产业发展的比重,加快补上技术、设施、营销等短板;通过区域协调帮扶、对口帮扶和驻村帮扶等平台,加快推进农村特色产业发展,夯实农村产业基础,发展乡村集体经济,带动更多低收入人群提高家庭经营性收入。要千方百计稳住就业,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要充分利用长三角一体化的优势和便利,通过组织劳务输出;通过提高乡村帮扶车间吸纳能力、优化公益岗位等方式稳定家门口就业,确保脱贫人口务工就业规模稳中有增。

强化重点区域帮扶。要加大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倾斜支持力度,精准对接县域经济发展需求,实施一批补短板促发展项目,增强自我发展能力,让脱贫基础更加牢固、更可持续。聚焦易地搬迁安置点抓实后续扶持,结合城镇和产业布局规划,加大产业培育和就业帮扶力度,加快补齐安置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能融入、能逐步致富。

推动脱贫帮扶政策落实。要严格按照过渡期内“四个不摘”要求,保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政策力度不减,继续“扶上马送一程”。要深入开展“改进工作作风,为民办实事,为企优环境”行动,组织开展政策效果评估,推动脱贫地区帮扶政策落地见效,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提供有力保障。

(作者:杨汉东 中共潜山市委党校)